解梦做画框 梦见相框( 二 )


日本的鬼,也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妖怪之一 。所以,民间故事里的鬼也理所当然地向英雄们提供了发挥他们特殊能力的机会 。在民间故事里,鬼一般都很凶恶,尽做坏事 。但它们也带有过去当过神的痕迹,即在它们那里有很多财宝和宝贝 。所以治服它们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时,也常常带回来很多财宝和宝贝 。比如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尽力行孝,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 。这样的例子也同样见于中国: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也常常从异界带回来宝葫芦,这相当于日本的"万宝槌" 。在日本,治服鬼的另外一个英雄一寸法师,也利用它(万宝槌)变成了很英俊的小伙子 。
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师都是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治服鬼的英雄 。他们的出生都不同凡响 。一寸法师是没有儿女的老夫妻通过祈祷而得到的天赐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并且一直长不大,与中国的枣核娃一样 。桃太郎则是从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在河边捡回的一个顺水漂流下来的大桃子中出生的 。但与一寸法师不同,他却生长得很快 。柳田将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英雄叫做"小小人儿",认为他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对象 。就是说,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鬼 。
但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不仅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而且还在体味一种快感,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治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 。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些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甚至创造了表现这种心理的专用词或典故(HOUGANN-BIIKI) 。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中没有规定体重级别也可能与此种心理有关 。
关于鬼的俗语也不少 。"碰到了鬼或者蛇"(前途吉凶莫测)、"连鬼都笑了"(预测遥远的将来)、"鬼得了铁棍"(因得了一件有用的东西,本来很强的人更强了 。如虎添翼)、"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阎王不在小鬼闹翻天,猫儿不在老鼠跳梁)、"鬼口边念佛"(猫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头一样"(得意洋洋的样子,如立奇功)、"鬼也会流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顽石也会点头)、"鬼也有十八岁"(丑女妙龄也有相)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给特别严格的老师奉献的外号是"鬼某某",其反义词是"菩萨某某" 。对河滩上扁平坚硬的大石头,一般都叫做
"鬼的搓板" 。所有的日本人小时候都大概玩过"鬼追人游戏"......就这样,鬼仍然活跃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里 。
前面提到的"撒豆驱邪"活动中的鬼,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的追傩传到日本的宫廷以后,再传到民间而形成的 。因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方相氏装扮得奇形怪状,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应该被除掉的邪恶的妖怪,于是他慢慢地变成日本的鬼了 。另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以来一直流行的不动明王的画像形象上也与鬼很相似 。再者,我们在中国古建筑物的门上常常见到的铺首,其形象也有点像鬼 。职能上二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感觉,大概也是一样的吧 。这样说来,这种在日本已扎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个进口货 。它在日本经过很多春秋,慢慢地进行本土化,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 。日本文化有一个特征,即将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后,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 。从鬼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这一点 。
中国鬼文化
一、中国鬼文化的成因
“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 。围绕“魂灵”问题,在中国历代社会的各阶层都 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每谈及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 。我们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统称为“鬼文化” 。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构成了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