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决孩子的“情绪陷阱”

案例
幼儿对抗行为是指特定情境下 , 幼儿的言行与互动对象的期望相反 , 经常出现挑战性行为的逆反言行 。 它主要表现在:明确对抗 , 你说东 , 他说西 , 总是与成人对着干 , 这在对待家人时尤其明显;私下抗拒 , 表面答应 , 实际不执行 , 这在园所里更常见;在同伴游戏中表现为争取主导权 , 喜控制 , 对于违背其意愿的行为和事物进行排斥和破坏等 。
偶尔对抗是正常表达诉求的方式 , 但是高频率对抗行为则易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 , 影响判断力 , 影响其合理发展 。 据家长和老师反馈 , 当下一些幼儿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 , 出现高频对抗行为的幼儿也越来越多了 , 教养难度越来越大 。
如何正确解决孩子的“情绪陷阱”
文章图片
一、把握事件前端 , 避免触发幼儿的“情绪陷阱”
如何正确解决孩子的“情绪陷阱”】追溯儿童对抗行为的根源 , 大多与包办替代、高控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 这使得儿童非常熟悉家长与其互动的方式 , 过往的互动造成的情绪体验非常深刻 , 以至于一旦某个事件的开场就能激发幼儿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 产生抗拒情绪、对抗意识 。 例如:妹妹和乐乐在一起玩 , 妹妹突然大哭起来,妈妈急匆匆地从厨房赶出来哄妹妹:“怎么了?怎么了?妹妹乖 , 不哭哦!”转身正准备询问乐乐妹妹为什么哭 。 乐乐站起来就跑进房间 , 把门一关:“你总是这样 , 又问我 , 又问我 , 你就是以为是我欺负她的呗!”显然乐乐已经掉入了被妈妈质疑和责备的“情绪陷阱” 。
当我们引导乐乐妈妈回忆过往类似情境时 , 乐乐妈妈承认因为乐乐比较懂事 , 大家认为她应该可以承担起陪伴照顾妹妹的责任 , 所以妹妹哭 , 第一时间都是问她 , 也会让她谦让着妹妹 。 妹妹的出现导致乐乐被强迫赋予更大的责任 , 这并没有给她带来认可反而是否定 , 时间一长 , 为了摆脱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 乐乐就希望通过对抗来获得妈妈的关注 , 同时也通过控制来寻求内心的平衡 。 因此 , 妈妈该做的就是撤销附加在乐乐身上的责任 , 同时 , 也不能求全责备地要求乐乐一定要谦让 。
改变开场方式 , 发出友好的沟通邀请是降低“情绪陷阱”反应等级很有效的方式 。 儿童特别能敏感捕捉到家长用语习惯中的潜台词 , 并且形成思维定势 , 进而引发情绪的条件反射 。 家长一旦改变原有的负面的否定的用语习惯便能立刻唤起儿童美好感受 , 引发儿童积极配合行为的发生 。 尝试改变开场方式 , “乐乐 , 妹妹哭了 , 不一定是你的事 , 但是你能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 , 帮助妈妈分析原因嘛?妈妈需要姐姐的支持哦!”同时配合自然的肢体语言 , 例如:蹲下来用平视的眼神、专注注视孩子、将孩子拉近自己、握着她的手或适度抚触等......
二、关注事件中端 , 支持幼儿客观地“追溯”事件
按照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 , 儿童反抗行为的本质是追求独立、成功 , 实现自己的优势追求 , 赢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 反抗行为是儿童在错误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后做出的错误的优势追求表现 , 因而支持儿童合理的优势追求的方式就是帮助他重新认识他眼里的世界 , 客观看待事件本身 。 案例中乐乐妈妈对乐乐寄予厚望和期待 , 但是却用否定的方式表达 , 这样让乐乐很挫败 , 看到自己因为妹妹的出生被否定 , 于是希望通过反抗引起周围人对自己的重新关注 。
如果这样处理:妈妈邀请乐乐回忆事件经过 , 耐心倾听乐乐的表述 , 知道乐乐是因为怕妹妹把小珠子吃到肚子里才抢夺了妹妹的小珠子 , 妈妈应该由衷地肯定乐乐‘你做的非常棒 , 预见到了危险 , 真是帮到妈妈了 , 不然万一妹妹吃下去 , 妈妈不敢想象 , 那该有多可怕!’并且真诚地拥抱女儿 , 然后再去用温和的办法安抚妹妹 。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 , 乐乐自然也会观察妈妈并学习如何和弱小的妹妹恰当地沟通 , 而不仅仅是用抢夺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