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摆得好,轻松生活烦恼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经过很多的思考就发生,然而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仍要靠感觉、动作与认知的整合而产生(Szczepanski, 2004),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则无法做出有效的动作 。而脑瘫孩子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也由于运动机能受损,故形成姿势、肢体位置、运动的异常及动作发展的迟缓,造成生活自理的问题,针对其肢体的问题,如不加以处理,将导致身体变形恶化,进而影响生活与学习能力,因此摆位(positioning)常被视为脑瘫孩子首要处理的课题 。
摆位?
摆位是指在一个良好的骨骼位置排列及降低不正常肌肉张力的姿势下,运用辅具提供身体支持或抗重力的刺激来促进身体动作控制的活动 。辅具(例如:轮椅、助行器等)可提供身体支持来代偿身体所缺乏的能力,使其他部份肢体的功能得以发挥,并让用户可藉由它发挥功能 。
【脑瘫儿童摆得好,轻松生活烦恼少】1.改进身体的体准线与对称性,借着辅具把孩子摆在一个与异常姿势相反的姿势,除了可以保持关节活动度以外,还可以降低产生结构性畸形的机会 。
2.可以改善身体载重力量的分布情形,减少压疮的产生 。
3.促进痉挛肌肉的放松,将孩子摆在一个抑制张力的姿势下,可以提供给痉挛肌肉一个长时间伸展的机会,而达到放松的效果 。
4.增进功能,利用辅具的特点,可以补偿丧失或没有的功能 。
一般较常用的摆位姿势包括卧姿(平躺、修正式俯卧、侧卧),坐姿及站姿 。
摆位原则一般脑瘫儿童,因为不正常反射的影响,容易有一些错误的姿势(连淑华、高爱德,1987),因此必须进行摆位的处理 。在摆位之前必须先考量摆位的元素,包括:
(一)选择符合所要进行工作类型所需的动作姿势;
(二)在此姿势下之承重力与平衡;
(三)在此工作项目中所需的协调动作(Orelove &Sobsey, 1991) 。
摆位的原则依据姿势的种类、时间与应用时机之需求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1.每天要用不同姿势一段时间;
2.每45-60 分钟变换一次姿势;
3.在执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时,如携抱、喂食、穿衣、洗澡、游戏、睡觉、卫生训练…都要注意小孩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以避免不正常的动作形态与肌肉张力出现;
4.当进行摆位时,如果发现孩童出现疼痛、疲倦、不舒服、不良动作反应时,则要暂停摆位 。

脑瘫儿童摆得好,轻松生活烦恼少

文章插图
各种摆位的特征卧位
俯卧位
优点:
1.属于正常休息或作日光浴姿势;
2.不需要动作控制能力;
3.促进躯干与臀部的伸展能力 。
缺点:
1. 可能引起窒息,不适合年纪较大、或有心肺问题的病患;
2.头转向一边,刺激身体的不对称感;
3.会增强屈肌张力;
4.功能性活动受限 。
摆位调整:
1.头部:
转向一边,胸下放小枕头;
2.上肢:肩部外展、外转,手掌握毛巾卷;
3.下肢:将枕头放在小腿下方,使膝盖微弯曲;
4.脚指尖垂直向下,但不要碰到床面 。
仰卧位
优点:
1.属于正常休息或者日光浴姿势;
2.仅需要一些动作控制能力;
3.沒有窒息的危险;
4.能维持身体的对称 。
缺点:
1.头会习惯性偏向一边,高张力;
2.抑制呼吸的延长姿势;
3.只能看到天花板的视野;
4.功能性活动受限;
5.无法翻身;
6.缺少抗重力;
7.背会反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