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养育到精神养育


从生理养育到精神养育

文章插图
从“生理养育”到“精神养育”
赵璐玫老师的这本书,我是不知不觉中一口气读完的 。掩卷沉思之际,时钟已经指向了午夜 。如果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我读完后的心情,无疑会有下面几种:会心的莞尔,那一定是看到了壮壮童年的可爱与稚气;纠结的焦虑,那是因为读到了壮壮上学后遇到的种种困难,将心比心地体会到做母亲的感受;由衷的快乐,那是因为看到远在异国他乡的壮壮在母亲精心的养育下终于长成为一个独立、自强、懂事的小伙子 。
当然,除了这些感受,我的脑海中一直在盘旋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养育?
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养育”这个词有两个最为基本的意思 。
一是供给生活所需,使其生存、成长 。
二是经过抚养教育使(人)成长 。
根据我的理解,第一层意思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指的是生活上的供养或者生存的照料 。这是幼小的生命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也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满足这个条件的父母有一个专门的词汇——“衣食父母” 。
第二层意思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指的是通过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的精神成长 。如果说前者的重点在“养”,那么,后者的重点无疑是在“育” 。
我们的父母辈,因为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对待子女往往只能停留在“生活养育”的层次,无法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灵层面的需求 。即使他们成为了爷爷奶奶,在幼儿园门口接孙子孙女的时候,也往往习惯于只问两个问题:
第一是:“今天吃了什么?”第二是:“今天学了什么?”
教育是个实践智慧,当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时,往往无意识地借鉴自己成长的经验 。但时代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当生理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不成为问题之后,精神层面的需要就变得异常突出 。因而今天的年轻父母,往往会更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发育,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是“让孩子快乐” 。
这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进入了“心理养育”的层面 。
然而,孩子的成长,只要快乐就可以吗?
成长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命题,其一是寻找自我,其二是寻求意义 。
【从生理养育到精神养育】“心理养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前者,而后者无疑需要更高层次的养育,那就是“精神养育” 。即通过言传身教,良好沟通交流,实现对孩子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孩子的精神发芽和成长 。
赵璐玫老师通过她和儿子壮壮的故事,给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养育 。
赵璐玫老师和壮壮之间的书信集,就是母子二人在精神上的充分交流 。尽管相隔万里之遥,但母子俩人的心灵沟通非常紧密 。正是靠着这些书信,壮壮在妈妈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够健康成长 。
家有儿女初长成时,我们可能都面临着如何做父母的困惑,如何跟得上孩子的成长,如何避免“保姆”和“监工”的角色误区,这是今天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
感谢赵老师,感谢壮壮,他们母子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启迪 。张 红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