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 二 )


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读经典作品 。
因为经典作品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经过了时间淘汰 , 能够流传下来 , 自有它的道理 。我们阅读经典 , 实际上也就站在了祖先的肩膀上 。经典作品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 他们闪耀着哲性的光辉 , 是文学大师和古圣先贤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 汇聚着他们的真知灼见 。它们像一盏灯 , 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放光 , 照亮人类的灵魂;又像一面旗帜 , 鲜明的指引着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它们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 以其经久不衰的成就占据着人类文明金字塔的顶端 。
路遥说:“写小说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 , 和劳动者一并去热烈地拥抱大地和生活” 。在他短暂的生命里 , 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小说 , 成为亿万青年的“人生导师” 。阿里巴巴创始人不止一次说过:“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 , 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 。”这就是名著带给人的力量 。
好的文章都不是速成品 。曹雪芹写一部《红楼梦》“批阅十载 , 增删五次” , 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中创作出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著名作家李洱在写作长篇小说《应物兄》时耗费了13年的时间 。别人对此感到惊讶 , 李洱却觉得写13年很正常 。因为他要对作品仔细推敲、深稽博考 , 他的严谨的写作态度成就了这部经典 , 从而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张洁用了12年时间写作长篇巨著《无字》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 , 她采访、收集的资料有两尺多厚 。为了一个小细节 , 她几次三番地乘火车到偏远的原型小镇探访 , 寻找独特的艺术感觉 。十二年中无数个日日夜夜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她字斟句酌 , 书稿由薄变厚 , 又由厚变薄 , 最后硬是把四部一百余万字压缩成最后的三部八十余万字 。小说完成后 , 张洁如释重负地说 , 现在即使我死了 , 也不会觉得遗憾了 。《无字》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作家庆山在写完长篇小说《夏摩山谷》之后 , 身心颇为透支 , 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一直用中药调理身体 。可见每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 , 都是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 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 用生命写成的 。
国外作家也是如此 , 马尔克斯只写了三部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迷宫中的将军》 。《百年孤独》不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还被称为“20世纪小说的皇冠” 。加缪更是只写了一部长篇 , 两部中篇 。他们都不是以数量取胜 , 他们是在以血为墨 , 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 , 以至于每部作品都堪称经典 。
阅读经典 , 我们就是在贪婪地汲取着大师们思想中的精华 。他们把数十载积攒的营养慷慨的捐赠给我们 , 变成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 。我们用几天时间就吸收完他们十几年的心血 。这些来自不同风格和领域的馔玉珍馐 , 源源不断地供养着我们的身体 , 使我们变得壮美、睿智、深邃、果敢 。他们教会我们热爱生命、热爱人类 , 端正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 使我们积极向上、热情努力的生活着 。在这些书的鼓舞下 , 我们改造着世界 , 使这个世界日臻完善和美好 , 从而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由此看来 , 经典书籍对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它是饥饿者面前救命的一块面包 , 是荒漠里让人振奋的一池清水 , 是沼泽里令人感动的一朵小花……它能让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我们在喧闹的尘世中保持安宁的心境;让我们勇敢地祛除世俗的羁绊更理智的审视和面对生活;让我们像金蝉脱壳一样洗去肮脏和陈旧的外壳 , 有如重生般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