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

走进书店 , 你会看到许多年轻人聚集在一列书架前 , 他们的目光在一排排书上来回地扫视着 。书架上的书装帧精美 , 被一层透明的塑料膜紧紧地包裹 , 显得新鲜而神秘 。人们选好满意的书后走到柜台前 , 结完账匆匆离去 。
这里陈列的都是时下最受欢迎的畅销书 , 它们已成为书店的宠儿 。相反 , 那些最有分量的名著则被束之高阁 , 很少有人问津 。很像是清高的江湖雅士 , 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 高深冷峻地看着来往的人们 。颇有“吴苑宫闱今冷落 , 广陵台殿已荒凉”的萧瑟之感 。
何止是书店 , 如今许多网络平台 , 也几乎成了畅销书的天下 。各种鬼魅奇幻、抽魂虐心的小说充斥网络 , 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 将读者迷得神魂颠倒 。这些书备受欢迎和推崇 , 人们饥不择食的争相下载 , 一睹为快 。甚至废寝忘食 , 一幅苦读书的样子 。
阅读量和点击率 , 决定着作者的收入 。写作者们不辞辛苦 , 日更几万字 , 写书比抄书还快 。读者看得快 , 作者写得也不慢 , 相得益彰 。写手们脑洞大开 , 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穿越、戏说、宫斗、霸道总裁等各类题材的小说、独占鳌头 , 占据着各大平台排行榜的顶端 。为了增加趣味性 , 作者更是天马行空地篡改历史 , 颠覆三观 , 致使一些读者对书中人物和历史上的其人其事“傻傻分不清” , 甚至拿野史当正史 , 真伪难辨、是非混淆 。
不难想象 , 这种高效的写作模式 , 写作者几乎没有时间思考 。至于谋篇布局、锤炼语言、史料查询也是无暇顾及的 。这样的速成品 , 对读者来说 , 犹如美丽的热带鱼 , 只可观其形 , 愉悦赏玩 , 不可食其肉 , 因此也就不能从中获得什么营养 。
既然如此 , 我们不禁要问 , 阅读真的有用吗?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甚至怀疑“开卷有益”这句话了 。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人们都说开卷有益 , 这句话放在孔子、庄子的时代是毫无问题的 。因为那个时代出版成本极其昂贵 , 早期所谓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 , 必须字斟句酌 。而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 出书易如反掌 , 出书的标准 , 几乎降到了尘土里 。如果还在那里泛泛的谈开卷有益 , 可能是有问题的 。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读到最值得读的书呢?‘经典’一词 , 恐怕要时刻挂在心上 。”
曹文轩的这段话 , 指出了当今人们阅读的症结所在 。出书成本的降低 , 使书籍像雪片一样不断增多 , 令人目不暇接 。书籍的质量水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 一些粗俗浅显的文字也能轻易变成铅字 , 登堂入室 , 占据着书房和市场的半壁江山 。乱花渐欲迷人眼 , 读一些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都不高的书 , 很可能会带偏读者 , 使其认知误入歧途 。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本就支撑不起一篇文章的灵魂 , 却被不明就里的读者视为圭皋 。如果读了大量这样的书 , 真的就是浪费时间 , 开卷无益 , 得不偿失了 。
【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 , 我们不但要多读书 , 还要读好书 , 因此提高阅读质量尤为重要 。能在书海里做到慧眼识珠 , 甄别有意义的书 , 就成为了一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