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心疼父母,有的孩子殴打父母?( 二 )


文章图片
合理的需求满足孩子 , 但过分的、不合理的 , 就不能满足 , 即便孩子哭闹、难过 , 那是他成长必经的过程:体会挫折感、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
只有父母能够坚持原则 , 守住底线 , 把握好爱的界限 , 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 达到心智上的成熟 。
该有的规矩必须给孩子树立好 , 行为不当就需要接受合理的“惩罚”、承担责任;让孩子尽量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 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 这才是为他的成长负责 。
此外 , 父母不要把自己“包装”地好像无所不能、特别强大 , 偶尔累的时候 , 心情低落的时候 , 可以正常表现出来 , 也是给孩子关心你、付出爱的机会 。
二、缺乏爱和情感的教育 , 推开了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中强调:
“教育之没有情感 , 没有爱 ,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 没有水 , 就不成其池塘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
0-3岁 , 是孩子最渴望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注的时候 , 也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 。
如果这段时间 , 父母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 , 孩子长大后 , 又有没有及时地弥补这一空缺 , 那么就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 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淡漠 , 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
还有很多父母爱着孩子 , 可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 , 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
比如语言暴力 , 常常斥责、否定孩子;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 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控制孩子 。
就像曾经刷爆网络的新闻“北大毕业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 12年不回家 , 拉黑父母6年” , 事件的主人公 , 本科北大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在文中称:
“我用‘情感的孤儿’来描述自己 。 ”
他在万字长文中 , 详细记叙了从童年开始 , 父母对他情感上的忽视、过度的干涉和控制 。
包括对他性别的不接纳;跟父母说自己的感受时不被安慰、甚至反被挖苦嘲讽;被父母按他们的喜好包办事情 , 自己主观意志得不到尊重 。
这样缺乏爱和情感的教育 , 终于让王猛在自我意识觉醒后 , 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 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
父母教育孩子 , 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在表现 , 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 事实不是这样的 。
为什么有的孩子心疼父母,有的孩子殴打父母?
文章图片
孩子的成长中 , 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情感需求 , 尤其是感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接纳、积极的关注、肯定与欣赏 。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边感受到的 , 绝大多数都是各种评判、要求、高期待、命令、控制 , 他只会觉得父母并不爱自己 , 和父母心与心的距离很远 , 容易走向反抗、叛逆的道路 。
只有感受到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孩子 , 才能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反馈爱 , 学会爱别人 , 懂得感恩 。
做一个会爱的父母 , 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 不要忘了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 比起总是关心学习 , 也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想法、喜好 , 有没有什么烦恼、愿望······
用真诚的陪伴、平等沟通、温暖的鼓励 , 向孩子传递爱与欣赏 。
情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 , 会更自信 , 和父母的关系也会更好 , 愿意配合父母 , 让自己不断进步 , 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
愿我们都能成为懂爱、会爱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