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这个研究结果,颠覆你的认知( 四 )


举个例子,男孩艾赛亚家里有很多藏书,他在学校的阅读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一定是因为他的父母经常读书给他听。艾赛亚的朋友埃米莉家里也有很多藏书,但她几乎连碰都没碰过这些书,她更喜欢打扮她的布拉茨娃娃或看动画片,但她的考试分数与艾赛亚不相上下。相反的,艾赛亚和埃米莉的朋友里基家里一本书都没有,但里基每天都跟妈妈一起去图书馆,可他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却不及埃米莉或艾赛亚。
这如何理解?如果读书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并无影响,那是否仅仅家中有藏书就可以让儿童变聪明?书籍是否对儿童的大脑有某种潜移默化的神奇影响?要真这样,可能会有人打算装上一卡车的书,给所有育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发书。
实际上,这正是伊利诺伊州州长的计划。2004年初,罗德·布拉戈耶维奇州长宣布该州计划每月寄一本书给每名已出生,但未到上幼儿园年龄的儿童。该计划每年将耗资2,600万美元,因为布拉戈耶维奇认为,伊利诺伊州有40%的三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达标,此举是至关重要的干预措施。
“一旦你有了(书),书籍为你所有,”他说,“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会让你意识到,书籍应该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此,所有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儿童到入学之时,家里都会有约60本藏书。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阅读成绩会有所提高?
想必不会。(不过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证实这点。最后,伊利诺伊州的立法机关驳回了图书计划。)毕竟,“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无法说明家中藏书导致了考试高分,只能说明二者存在相关关系。
如何解读这种相关关系?以下为可能的理论之一:会买大量童书的父母多数本身便聪明睿智、学历很高。(而且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工作理念传授给了自己的孩子。)抑或他们本身便很注重教育,也关怀子女的总体发展。(他们创造了鼓励学习、学有所获的环境。)这样的父母或许—和伊利诺伊州州长一样笃定不移地—认为所有童书都是开发儿童智力的不二法宝。但他们很可能错了,实际上,书籍并非智力提高的原因,而是智力出众的表现。
那么,这一切又如何解释育儿之道的总体效果呢?再来看一下“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中与学校考试成绩相关的8个因素以及无关的8个因素。
笼统地讲,前8个因素是对父母特点的描述,后8个因素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
高学历、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的父母所生育的子女往往能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但儿童是否去博物馆、是否被打、是否参加启智计划、是否经常听父母读书,或是否坐在电视机前不离身似乎并无影响。
对于喜欢钻研养儿育女之道的父母和育儿专家来说,这或许是值得深思的发现。事实上,这些育儿之道似乎被严重高估了。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毫无影响,显然,父母对育儿而言关系重大。难点在于,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
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正直诚实、体贴周到、富有爱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想必也不会有害处。)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则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
在一篇名为《经济成果的先天与后天学说》的论文中,经济学家布鲁斯·萨克多特对后天养育的长期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他引用了三项收养儿童研究,其中两项来自美国,一项来自英国,三项研究均包含有关被收养儿童、养父母和亲生父母的详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