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机害空姐”案件告破 滴滴空姐事件详细介绍




“滴滴司机害空姐”案件告破 滴滴空姐事件详细介绍

文章插图


知其然,得知其所以然
近日滴滴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滴滴司机殴打乘客”事件刚刚平息,又爆出一位滴滴司机杀害了一名空姐并逃逸 。5月6日,一名21岁空姐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后遇害 。
滴滴表示悬赏100万元追查凶手,并在昨日宣布顺风车平台业务全国停业整改一周 。最新消息,据郑州警方通报,今日凌晨打捞出的一条尸体,确认是嫌疑人刘某华 。
针对这次事件,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比如说滴滴做恶的,呼唤监管的,对网约车司机全盘否定的,情绪很多 。
与其口诛笔伐,不如痛定思痛,想一想,发生恶性事件的根源是什么?是否能避免?网约车未来可能向何处去?
邦哥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冷静思考,从中立角度来分享几点看法 。
网约车真如此危险?
司机和乘客之间产生的纠纷,潜藏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是从滴滴开始有,也不是少了滴滴就没有 。
其实在传统出租车行业,遇到危险司机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特别是网约车出现之前分布在道路各侧的黑车,有更大风险 。
但并不能说乘客就要接受滴滴平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 。
其中的逻辑在于:黑车危险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意人身安全的大多数乘客就不会去打黑车;但滴滴网约车不同,目前有上亿的用户,几乎一家独大了,乘客已经默认上车是安全的 。
所以出事之后,才引发了这么大动静 。
真正的矛盾点,不是平台认证通过了“危险司机”,而在于,乘客认为滴滴平台能够保证其安全,但其实平台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
平台究竟有没有能力杜绝“危险司机”?
在杜绝危险司机上,平台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做到,和因为自身原因没有做到,性质截然不同 。
我们先看理论上怎么可以避免“危险司机”?无非控制人,或者控制事 。
控制人,就要在源头,即司机注册认证的时候,做到足够严格,这对识别技术和流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还需要防范后期司机是否会来个“偷天换日”等伎俩 。
控制事,即司机的行为,那就是增加其犯罪成本 。相比控制人来说,控制行为更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可以乔装打扮混入西瓜地偷瓜,或者游客经过突生贼意,但如果知道“偷瓜立罚10000元”,自己就会有顾忌 。
也因此,矛盾点也不是网约车该不该做社交,让司机提前知道哪个小姐姐是不是颜值高,这些标签只是可能促发犯罪的一个因素而已 。更重要的是,违法违规的成本是大是小?
目前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威慑力非常有限 。司机与平台并非雇佣关系,在平台上留存的也是维度少的单向信息,真实度尚且需要核实 。
如果只是网约车平台自身,很难杜绝“危险司机”,针对网约车犯罪的制裁措施亟待出台 。
但事发后,有媒体专门尝试注册滴滴顺风车司机账号,女性身份证,注册男司机,结果成功 。这只是一个侧面,还有不少认证流程上的bug 。
这些都指向了一点,在“控制人”上,滴滴的确需要作出整改 。
也因此,对于平台没能避免“危险司机”这件事,滴滴在客观上“能力不足”和主观上“管控不到位”兼而有之 。
滴滴的“出路”?
我们不妨再往深一层看,滴滴平台在司机审核上把关不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滴滴大意,还是技术人员开小差?或许跟网约车的“烧钱”业态也不无关系 。
还记得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讲“滴滴没有护城河”吗?美团打车和滴滴在上海开战,传出不到一天美团就拿下接近30%的份额,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