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 , 当然也包括很多父母 , 都把勇敢、认真、自律等等看作人的一个特质 , 是具有很强稳定性的 , 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 因此人们在形容别人时会说“你很勇敢”、“你很认真”、“你很自律” , 很少有人会这样形容别人“在这个情景下 , 你很勇敢”、“在写作业时 , 你很认真”……是不是这样?
正是人们把这些特点看作一个人的稳定特质 , 认为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 所以人们习惯性的这样表达 。
但是 , 如果父母要想培养好孩子 , 就不能把这些特点当做特质来看待 , 而应该看作一项技能 。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不能把自律、勇敢等当做特质
当父母把勇敢、认真、自律 , 包括与之相对应的胆小、粗心、不自律等看做特质时 , 父母就会陷入一种固化思维 , 非常不利于教育孩子 , 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
一:父母会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
因为特质是具有稳定性的 , 因此一旦父母认为孩子具有某个特质 , 他便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孩子 , 当然对孩子就容易形成偏见 。
比如在某个场景下 , 父母感到孩子比较胆小 , 那父母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孩子是不是胆小?于是他就会在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中观察孩子是否有胆小的表现 , 以此验证自己对孩子的判断是否正确 。 而当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的胆小表现时 , 哪怕孩子不是胆小也会被父母解读为胆小 , 于是就更加断定孩子胆小了 。 这在心理学上就自证预言 。
有的人可能说了:形成不利偏见固然不好 , 但是还可以形成有利偏见呢?那如果形成有利的偏见不就行了?比如说形成自律、认真的偏见 。
当然 , 如果能形成有利偏见当然很好 , 但不幸的是 , 现在父母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采一种“否定式教育”理念 , 就是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然后要求孩子改正 , 因此父母会本能地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 , 很少关注孩子的优点 , 因此父母更容易形成的是对孩子的负面偏见 , 很少有正面偏见 。
就比如对孩子的认真来说 , 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不认真的时候 , 很少会关注孩子认真的时候 , 当然也就更容易形成孩子不认真的偏见了 。
文章图片
二:父母会误导孩子
一旦形成了这种负面偏见 , 父母就会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 会忍不住地纠正孩子 。 而对于孩子来说 , 他们年幼无知 , 就很容易会受到父母的误导 。
首先 , 孩子也会把勇敢、自律等看做一个稳定的特质 , 他们会把这些特点泛化到其他的生活场景中 。 如果是优点泛化还好说 , 但因为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缺点 , 因此大多数时候是缺点泛化 , 使得孩子容易认为自己是胆小、粗心、不自律的人 。
其次 , 他们在父母误导下 , 会内化特质 。 一旦特质内化 , 他们就会陷入这个特质的框架 , 形成了相应的自我认知 , 以后就会按照这种认知行事 。
比如说父母形成偏见 , 看到孩子不勇敢 , 就会指责孩子的胆小 , 要求孩子勇敢 。
而当父母总指责孩子胆小时 , 孩子自然也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胆小行为 , 感觉自己真的好像父母说的那样胆小 。 但事实上孩子真的胆小吗?并不一定 , 也学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还是比较勇敢的 。 但是因为孩子缺少对比 , 只有父母这一个信息来源 , 因此孩子就容易被父母误导 。 误导一旦内化 , 孩子就觉得自己是真胆小 , 以后面对任何事情都会遵从“我很胆小”的自我认知 , 最终就真的变成了一个胆小的孩子 。
-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不妨带他去这些地方看看,比威逼利诱强太多
- “请倒数第一名家长发言”,差生妈妈这样回答,让班主任无地自容
- 孩子接触筷子的最佳年龄是这个年纪,太早太晚对娃均有影响
- 如果你有儿子,最好把他培养成“绅士”,而不是“暖男”
- 两年生俩,如今又显“孕肚”,这对父女恋有点太拼了
- 胎儿也会感觉饿吗?如果孕妈有这4个表现,说明胎宝宝饿了
- 宝宝六个月后,能吃哪些辅食?除了米粉,多数妈妈忽略了这种食物
-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关键期,这6方面“使劲管”,孩子将来更出色
- 儿科医生提醒:吹空调不一定要26°:想要娃不生病,得这温度
- 0-6岁处于大脑发育“黄金期”,父母多训练这三项,宝宝会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