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四 )


诡谲多变是王字的另一重要特点 。《别传》说他的字“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然万象,无以加也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形容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至于《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个个不同,更是大家熟知的美谈 。
王羲之不仅每个字、每个字的点划变化莫测,就是每篇作品之间,也常常出现多种面貌 。既有长于妍媚的作品,也有显得雄健甚至古质的篇什 。有的比较平易,有的则颇为森严 。或者这些特点交错出现于一篇作品之中 。依具体作品说,《姨母帖》、《行穰帖》和《丧乱帖》比较,面貌不同,《丧乱帖》和《平安帖》比较,亦有很大区别 。其他如《初月帖》和《十七帖》、《寒切帖》和《远宦帖》之间,也莫不如此 。有些帖差别非常之大,几若两人所写,惟于神采之中才得见相通之处,显示出书法大家的善变本领 。
3.王羲之书法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
书法自从成为独立艺术之后,就像其他艺术一样,无不以反映个性精神为主旨,而个性精神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后人曾将几个重要书法时代的特点作过如下概括: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其中又以“晋尚韵”最为人所称道,以至使晋字得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并列为一个时代文化的杰出代表 。但是究竟何为晋韵?其主要含义是什么?似乎又尚无公认的界说,且有一种颇为朦胧、玄渺的色彩,故不能不多费点口舌:韵字古为“均”字,“均”是一种乐器,用以调音,故有的辞书上释韵为“和谐的声音” 。后来转用于非音乐的人的精神领域,就释为“风致”、“情趣”等,但这种解释显得过于质直,未能反映出音乐原有的流动性和艺术魅力,也就有另外一种解释,如宋人黄庭坚释为“有余不尽” 。近人周汝昌先生引申为“意味悠长不尽者为‘韵’ 。”⑥个人认为,它较生动地指明了“韵”字用于艺术领域后的特殊内涵,也很适合表达难以捉摸的晋人思想和作风的神情面貌 。
如前所述,晋代的主导哲学是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 。玄学尚无,无则超旷空灵 。由哲学境界转为艺术境界,其理想就是“澄怀观道”、“超以象外”等 。在书法艺术上表现为潇洒、飘逸、机敏、变幻莫测 。总体来说,书法作为反映人的精神的一种艺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字确实显得特别突出 。
尚韵的精神和书法的素养是晋人共有的普遍现象,并非王羲之所专有 。但是只要我们比较一下晋人的作品就会知道,正是王羲之,也只有王羲之才把“晋尚韵”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而使他成为“晋尚韵”的杰出代表 。王羲之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的许多方面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思想和生活原型中得到印证 。例如,《世说新语》载:“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而梁武帝评其书说:“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这与其书、其人是何等相似!王羲之的生活做派,未见详细记载,而《晋书·安帝纪》曰:“羲之风骨清举 。”他在生人面前,特别是在选婿这样严肃的时刻竟能坦腹而食,毫不在意,亦足见其不是一个拘于生活小节、畏畏缩缩的人 。
王羲之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抱着真诚的态度 。对待书法,自然也会以书写同于自然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但是王羲之也并不满足于纯客观地对待书艺,把书法看成纯技术性的,或纯自然的,他在《自论书》中说:
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
王羲之掌握了娴熟的技巧,但他不满足于此,从其思想和作品看,能做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即身体、技术与书法融为一体 。书须有意,而意要深邃 。一般说,书中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追求才具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