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五 )


尽管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然而,他的书法作品也曾经过几乎被埋没的厄运 。王羲之能有今天这样的历史地位,能有这样多的作品流传,同两个皇帝在关键时刻的大力提倡直接有关 。
王羲之逝世不久,其子王献之的“新体”开始风行,再加他的弟子羊欣成为晋末和刘宋时期的书法权威 。当时,王献之、羊欣书法风靡一时,而王羲之、钟繇等人的“旧体”则逐渐被人遗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有一种理论,认为王献之的字比王羲之和钟繇的字漂亮,所谓“古质今妍”是“数之常”,“爱妍薄质”是“人之情” 。这是一种偏离艺术标准的片面看法,但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梁武帝是位有见识的书法鉴赏家,他以反潮流的精神批判了那些片面观点,重新阐述了钟、王书法的价值,使钟、王书法得以复兴 。但是他认为王献之的字不如羲之,羲之不如钟繇和张芝 。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他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论,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 。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 。唐代以后,北宋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字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王字在书坛的影响至今不衰,自然同这些权势者的提倡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字本身的艺术质量发挥作用 。
王羲之的书法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个别人的批评 。如唐人张怀瓘对羲之真、行书皆名列榜首,评价极高,但对其草书,则认为“格律非高,功夫又少 。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故将其草书排在张芝、献之等七人之后 。唐韩愈在赞颂《石鼓文》的诗中亦说“羲之俗书趁姿媚” 。总的说来,梁代以后,王羲之的书法虽也曾受到个别人的批评,但从未形成一种力量,可以说,经过一千余年的考验,王羲之的书法在艺术上是站得住脚的,在书坛上的地位是相当稳固的 。

注释:
①《全晋书》卷26 。
②(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晋王羲之自论书》,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4页 。
③(梁)庾肩吾《书品》,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
④(唐)张怀瓘《书断》,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 。
⑤(唐) 张怀瓘《书议》,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151页 。
⑥ 周汝昌《说‘遒媚’—古典书法美学问题之一》,摘自《永字八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
(原载于《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