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战车出土于殷墟,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3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的殷商晚期 。出土的商代车辆车厢高度为0.5 米,轮径为1.2—1.5 米;独辕,有直衡和弯衡两种,在衡两端上缚轭,用来驾马;方形车厢,车厢面积约为1.8 平方米,门大多开于车后 。另外,车马坑中车队全部为一车两马形制,并且有大量的兵器做随葬品,如铜质、骨质的戈、刀、镞等 。由此可见出土的这些车辆是战车,并且在殷商时代,用于驱动战车的马匹数量为两匹 。在殷墟以外,于殷商时期的方国地出土的车马亦皆为一车两马 。这说明在殷商晚期,马车已在商人的统治地区传播开来,并作为战争工具投入了使用 。
根据对随葬人员的分析,在殷商晚期的战车作战中,一辆战车的人员配置基本为二人和三人 。但是从随葬的兵器数量分析,一驾两士的可能性不大,一驾三士当为主流 。根据随葬兵器的位置,战车上的三人中,居中者为御手;居右者当为持戈的武士,承担肉搏任务;而居左的武士当为射手,持弓,同时配有近战用的戈 。根据墓葬考古,商代战车还配备有二十五名左右的徒步士兵 。
(上图)中国殷墟车马坑
史料中不乏关于商人大量使用战车作战的记载,如《淮南子》中的商汤以战车三百辆在南巢与夏桀展开大战等记载 。根据考古发现,殷商战车应该以五辆、二十五辆、一百辆、三百辆为编制级别 。
总之,在中国刚出现战车的殷商晚期,战车的人员配置和装备较为完善,这也为后来周代的战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战车相较于步兵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在战场上,战车的运用并不多,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战车成本较高,多是作为“撒手锏”和“奇兵”而存在的 。
殷墟发掘出的战车在结构上与在两河流域、高加索、埃及和欧亚草原发现的战车遗迹相似点颇多,而且如此大量的战车突然在商代晚期出现,可以推出我国战车外来的可能性极大 。
(上图)西周车马坑
周代,中国进入了大规模使用战车的时代 。在此期间,为了满足日益迫切的军事需求,战车的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首先是战车的挽马数,根据现有文献来看,时人及后人多记载为“战马四匹” 。如《诗经》中的“驷骐翼翼”“四牡业业”、《左传》中的“驷介百乘”等 。但是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沿袭殷商一车二马配置的战车依然存在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逐渐扩大,战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战斗型车辆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战车的车厢增大为广1.4—1.6 米,进深1.1 米或1.2 米 。殷商和西周时期的战车车厢过于狭小,因此车上的军士只能紧紧背靠背来战斗,战斗空间很小 。春秋战国时期车厢的扩大,使得战士在车上不会过于拥挤,活动空间变大,便于和敌方战斗 。另外,当时战车的车辕较殷商时期增长了数十至一百厘米,长辕易于平稳,较为省力;轮辐增多,辐多则轮坚 。这反映了制轮工艺的提高和重型战车的发展方向 。
与殷商时期战车作为“奇兵”作战不同,春秋时期车战规模扩大,车战很快成了主流的战争形式 。如公元前632 年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一次性就出动了战车七百辆;公元前607年,郑、宋的大棘之战中,郑国一次就俘虏了宋国战车四百六十辆 。春秋晚期,中国的战车规模达到了一个顶峰,晋国战车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四千辆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虽然战车仍然在不断发展,战车的规模仍在扩大,但是战车在战场上的作用和地位却在迅速降低 。这要归咎于战车本身的局限性 。战车虽然是陆战的利器,冲击性、机动性强于步兵,但是其本身的问题却很多 。
- 徽柔的悲剧里藏着中国古代女性最大的悲哀
- 中国最血性的城市,蒙古铁骑打36年,日军打7年,只留下惨痛教训
- 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朝代,从武将到文臣,均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 宾利Ice GT首秀 仅中国发售/基于欧陆GT打造优质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日本为什么学中国历史,台湾网友是怎么分析的
- 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什么实用的发明沿用至今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建县汗青超2200年!
- 夏晓虹: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继续探究中国富强之道
- 日本评价中国最强朝代是哪个 日本眼里的中国朝代哪个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