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究竟是谁胜谁负?赵军最后损失多少?( 二 )


戟的长度在2米80左右 , 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 , 可以钩砍 , 也可以直刺 , 与长矛手不同 , 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 , 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才华是最关键的 。
考古人员发现的第三种长柄兵器叫铍 。它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 , 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 , 在3米5左右 , 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
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 , 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 , 又可以互相保护 。
但是 , 这些兵器之间究竟如何配合使用 , 今天已经很难了解 。兵马俑坑曾被人盗毁 , 士兵手中的兵器大都遗失了 , 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黄土中 , 原始的位置已经很难判断 。
秦国的兵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兵器制造业 。工人从地下挖掘铜矿石 。
在兵马俑坑 , 军事专家还是发现了一种配合作战的范例 。在轻装的弩兵中 , 这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十分特殊 , 他手中是长矛一类的刺杀兵器 。在射击部队中编制这样的长矛手 , 是为了保护射击手免遭冲到跟前的敌人伤害 。从这些细节来看 , 秦步兵在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 , 很可能已经相当成熟 。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来推测:两千多年前的长平战场 , 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 , 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 。他们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两军初次交锋 , 赵军损失惨重 。深知秦军厉害的赵军统帅廉颇 , 立即改变策略 , 全线撤退 , 凭借有利地形 , 构筑壁垒固守 。秦军久攻不下 , 又远离国土 , 战局反而开始对秦军不利 。
决定整个战国命运的神秘骑兵
当赵军大举进攻的时候 , 白起认为战胜对手的机会已经来临 。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 , 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 。秦军主力开始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 , 与赵军作战的部队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 。
赵括果然中计 , 率领赵军主力离开大本营 , 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 。
在夜幕的掩盖下 , 两支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地离开了营垒 。一支25000人去断赵括的后路 。另外一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 , 两支部队要么全军覆没 , 要么彻底改变相持局面 。
今天 , 这条将整个长平谷地一分为二的河流仍在流淌 , 当年包抄赵军的秦军 , 就穿过了这条河流 。
然而 , 军事专家对这两支秦军部队一直迷惑不解 。25000名奇兵属于哪一个兵种?5000名秦国骑兵究竟如何作战 , 这一切都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
秦始皇兵马俑坑
2000多年后 , 在秦始皇兵马俑坑 , 考古人员发现了秦军的战马 。专家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 , 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 。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 , 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 。看来 , 秦人对战马的选择十分严格 。
书上也有所记载 , 说秦马好 , 好到什么程度呢?说:“探前蹶后” 。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 , 后蹄子往后一蹬 , 就是蹶后 , “探前蹶后 , 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就是前蹄子和后蹄子之间 , 一纵一丈六 , 一纵一丈六 , 这样的马多得很 , 数都数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