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究竟是谁胜谁负?赵军最后损失多少?( 四 )


在秦的时代 , 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 。在庞大的战车后面 , 总有步兵跟随 , 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 。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 。
但是 , 这儿的探测结果却完全不同 , 在厚厚的黄土下 , 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 。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 , 仍旧由四匹马拉动 。可以推想 , 由于没有步兵跟随 , 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 。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 , 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 。
一些专家认为 , 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 , 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 , 将赵军一分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
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咸阳 , 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 , 他立即亲自赶赴前线 , 将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 , 组成一支大军 。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 , 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 , 彻底切断了全部赵军的后路 。
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 , 形势已经极度危险 , 他把部队分为四队 , 拼死突围 。司马迁没有提赵括是向哪个方向突围 , 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 , 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 ,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 赵军必须闯过一关 , 就是那两万五千奇兵 , 正是他们 , 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合的铁门 。
可以想象 , 在整个包围圈上 , 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 。这“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 , 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 , 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改写 。此时 , 除了士兵的勇敢 , 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 , 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 。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 , 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 。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 , 至今还埋在地下 , 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 。
军阵的最后边有三列横队 , 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 , 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 , 它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
在军阵的右翼 , 有两列士兵 , 一列朝前 , 另外一列面墙而立 。在左翼 , 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 , 虎视眈眈 。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
有前锋 , 有后卫 , 有两翼 , 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 , 中间是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 。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 , 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 , 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
它是个屯聚的阵势 , 他没张开 , 兵书上曾经讲了 , 说这个坚若磐石 , 一旦展开 , 如万弧挺刃 , 好像一个刀一样一下挺开来了 。
40万投降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 , 它进可以攻 , 无坚不摧;退可以守 , 固若金汤 。在这样的军阵前 , 赵军难逃厄运 。
这个村庄叫白起堡 , 传说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的指挥部 , 作为最高统帅 , 白起怎样指挥他那庞大的军阵呢?秦军投入到长平的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 , 即使在一个局部战斗中 , 恐怕也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