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是孩子磨蹭了,还是你着急了?( 二 )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给自控力的小芽一点时间,让它慢慢破土长大。
界限|是孩子磨蹭了,还是你着急了?
文章插图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谁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着急,我为啥要比他还着急?
这么一想,心态就缓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判断是谁的事,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
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来催去,变成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好像成了家长的事。
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很多教育问题都起源于界限不清。
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往后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界限|是孩子磨蹭了,还是你着急了?
文章插图
自己先慢下来
想让孩子快,得让自己慢下来。
出门穿鞋。与其凶狠狠的跟孩子说:“赶快把鞋子穿起来!”不如换个视角慢慢的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蓝色的单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
给孩子划重点,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会更容易配合。
既然孩子天性喜欢优哉游哉的做事,我们也该遵循他们的秉性。
如果去某个地方害怕迟到,那就给孩子预留出磨蹭的时间。如果反复如此,孩子还是迟到了,那就让他承受一两次迟到的后果。
这些包容性的催促,反而比干巴巴的一句“快点”,有用很多。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别着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他只是有点慢。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你的孩子也会跟你一样,眉宇间满是焦虑,所以在孩子还可以有慢下来的时候,让他慢慢的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