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安全面临“拦路虎”( 二 )


一位儿科大夫也抱怨说:“现在的药品说明书中由于有太多的慎用、不良反应,我们的工作确实也很难开展 。
一位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家长就曾拿着国产的阿奇霉素问我:说明书上写着16岁以下安全性不明,为啥还给孩子用,出了事咋办?而实际上,对于儿童支原体感染,阿奇霉素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药物 。”
剂型规格较为单一
国外适用于儿童用药的剂型发展迅速,有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等众多类型 。虽然较几十年前相比,我国近年来在开发新的儿童用药制剂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新剂型所占比重还较小,开发速度也较缓慢 。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大约60种(含中成药) 。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也大大影响着儿童的用药安全 。
周忠蜀教授介绍说:“在儿科用药中,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但是,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片剂、胶囊剂却并不宜,弄不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 。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而且会因有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 。”有资料表明,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有的医生便将注射剂给患儿口服或外敷 。从剂型和吸收的角度考虑这都是不妥的 。
周忠蜀教授建议,像治疗儿童哮喘的贴剂,镇静用的肛门栓剂其实都是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新剂型 。而且,有些药物口味也需要革新,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口味较苦,限制了在儿科的应用,制剂开发人员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下些工夫 。
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其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 。更需强调的是,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比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就是不能分割的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开发周期长、利润低、成本大,是导致儿童用药剂型较少的主要原因 。
包装安全存在隐患
“必须要增加包装的安全性能!像泰诺林就有防止小孩意外开启的保护作用,可其他的药却较少!”采访中,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 。
儿童由于具有天生好奇和善于模仿的本性,往往喜欢用味觉来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这就使得由于缺乏安全包装及家长的疏忽而造成儿童误服药品导致意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 。以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抢救的这类儿童每年就有30多例,其中还不包括未入院的众多轻度中毒儿童 。
国外对儿童用药的包装十分重视,除了在色彩上迎合儿童心理,引起患儿喜爱乐于服用外,更重要的是,包括成人用药的药品包装上还采取了防儿童开启的安全措施 。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药品儿童安全包装 。而在我国,大多数药品的外观与包装和国外比较就相形见绌 。
在一项北京市药品市场调查中发现,现有药品市场中几乎95.5%以上的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 。对此,周教授说,这种现状就导致有的儿童把药片当成糖豆,把糖浆当成糖水,其危害特别严重,有时甚至会致命 。她强调,虽然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厂家改进了儿童用药的包装,但大力推广儿童用药的安全包装、减少意外伤害隐患仍非常迫切 。
另据一位药师告诉采访人员,一些儿童用药以大包装形式出厂,并没有考虑到儿童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治愈也快的特点,包装过大造成浪费 。而且,不少分装后的产品往往就没有了说明书,如果此时未听清医嘱或医护人员失误造成多服或少服,也会影响儿童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