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早前我在“威尔逊公式”——知乎最大的秘密 中说过,自媒体人从来不是在取悦用户,而是在和平台斗争 。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常见的自媒体平台,它们在内容分配上都有哪些特点 。
一、微博作为最早的内容平台之一,微博的内容分配策略是相对传统的,继承了早期互联网产品如门户和论坛的很多设计 。
比如,微博很早就具备了转发附带评论的功能 。
这个功能极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并有效提升了原创内容的流通性 。
事实上,创作一条短小精悍而又具有消费价值的内容并不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而转发并加上简单的评论则要简单的多,同时又能让原微博的创作者可以得到更大的曝光 。
这个设计还衍生出“神最右”的社区文化,甚至诞生了以此为名的独立产品 。
微博另一个重要的运营思路是利用名人和明星的人气来实现用户增长的目标 。
这一点体现在很早就加入的用户认证标识功能上,“大V”的说法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也体现出微博在社交资本的分配上更加注重头部用户的底层逻辑 。
也就是说,对平台而言,这种运营方式能够快速拉动流量增长,但对新用户、新的创作者来说,帮助不是很大 。
因此,微博的内容创作很快地走向了中心化,明星和后来的MCN机构操纵的账号占据了用户时间线的主体 。
微博正一步步加速向媒体化的方向演进,让那些已经在社会上具有了声量的人获得了新的发声渠道,而且这个渠道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都更为高效 。
但是,这也同时限定了创作涌现的边界 。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现如今普通用户已经很难在微博的创作上获得反馈了,而缺乏反馈机制的系统,只会按原有的逻辑前进,很难实现持续性的自我强化 。
二、微信2011年1月微信问世,源于 Foxmail(邮件客户端软件)的创始人张小龙对通信系统设计的深人理解,这个接班QQ成为国民级的移动即时通信产品以克制而简单易用的设计建立了最初的网络效应 。
而后,微信陆续加人了“朋友圈”和“公众号”两个功能,在即时通信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交媒体平台 。
朋友圈起初的设计极其强调好友之间的内容分享,用户只能通过手机端发布内容,并且鼓励图片创作,互动设计也只有点赞和评论,没有转发 。
而公众号则限制每天只能发布一条内容,内容创作需要在PC端单独完成,内容分发也限制在社交关系和主动订阅的行为之上 。
这种设计哲学目的是为了让平台形成一种利于多样性涌现的结构 。
用社交资本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平台把分配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下放给了普通用户 。
从效率或者速度的角度看,这种让每个人自由发现、自发连接的自组织生态相对佛系,但在微信强大社交关系链的助力之下,一些极具个人特色和内容品质的创作者诞生了出来 。
今天,微信已经如同一个操作系统般功能复杂,但它的出发点却是一个通信工具 。
微信作为通信工具的初始设定就是基于“聊天”和“朋友圈”这种具有明确表达对象的场景的,只要这些场景是明确的,在微信上的创作就会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
直到今天,这种个人特色仍然存在于一部分微信公众号上,他们写作的语气如同给朋友的书信,没有任何造作的媒体气息 。
微信坚持把服务号和订阅号区分对待,并在功能上严格限制,极力避免个人通信、媒体传播和商业服务混在一起,但这并不能阻碍越来越多的订阅号在流量的争夺中走向专业内容创作(PGC)的趋势 。
- SaaS运营最大的陷阱,是这个!
- 山羊绒毛衣怎么洗才不会缩水,山羊绒毛衣怎么
- 新鲜的薄荷叶能泡水喝吗?新鲜的薄荷叶怎么长期
- 小番茄和西红柿的区别有哪些,圣女果和西红柿
- 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体温 孩子的体温多少算正常
- 睡觉头发总是湿的怎么办 孩子盗汗原因
- 小儿发烧的物理降温方法 如何处理宝宝发烧
- 2021年第44周上市新车汇总
- 最便宜的DM-i?比亚迪F5有望在10万元以内
- 万变不离其宗,私域其实是一场商业本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