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身份危机”,别让外界的评判,左右了父母对孩子的认知( 二 )


文章图片
“你爸妈还住在原来那?老房子面积不大呀 。 想你那五岁的儿子 , 正是好玩好动的时候 , 老人不放心放他出去玩 , 又不可能总跟着他 , 家里空间小 , 孩子要释放精力 , 老人岁数大了 , 看着孩子折腾又担心 , 自然更希望孩子文静好带 。 ”
听朋友这么一说 , 闺蜜一下意识到 , 自己对孩子的看法才是开锁的钥匙——老人从自己的状态和角度去评判孩子 , 可孩子只是在寻求正常的成长需求 。 理解老人 , 却不被老人的评判带着走去苛责孩子 , 转变认知方式后 , 虽然还是会听到老人的“告状” , 但闺蜜此后很少再因此对孩子大发脾气 。
孩子遭遇“身份危机”,别让外界的评判,左右了父母对孩子的认知
文章图片
老人对于闺蜜来说 , 有一种来自长辈的权威 , 它混合在孩子父母所希望得到的家庭支持系统中 。
所以希望得到老人支持的父母 , 在没有分析的情况下 , 很容易接受来自权威的引导 。
除此之外 , 老师的权威、医生的权威 , 本身带有“专业性”的标识 , 本是给父母提供参考 , 可如果父母没有与自家孩子的情况相结合 , 照单全收地去改造孩子 , 孩子反而不能呈现出“对的样子” 。
心理学里有个理论叫作破窗效应 , 是指周围对环境的破坏 , 对人造成的一种心理诱导 。
放到教育孩子上来说 , 如果周围的言论 , 特别是一些权威的对孩子的初步评判是负面的 , 也就打破了我们对孩子印象的一扇窗 , 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停下来按下暂停键来想一想 ,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全貌 , 那么就可能成为继续破窗的人 , 有苦说不出的孩子是最终的“伤员” 。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 接触到的人越多 , 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和标签 , 但父母要做的是在心里记住孩子那根独特的琴弦 , 才能对准他的心弦 , 发出最适合他的音调 , 而不是通过别人给出的标签桎梏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