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内卷激光雷达背后:上车时机未完全成熟( 二 )


  而这些都是现阶段整车厂规划的L3自动驾驶典型的应用场景 。尽管目前L3自动驾驶在技术、责任划分、监管等层面还面临多重挑战 , 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等特殊场景 , 已经被确认有望率先落地自动驾驶 。并且很多车企已经在技术上可以实现 , 只待政策的真正“破冰” 。
  从这一点上来讲 , 现阶段很多车企宣布激光雷达上车 , 也是基于一种硬件预埋的策略 。即不管现在高阶自动驾驶量产时机成不成熟 , 先把激光雷达、摄像头等的数量堆上去 , 以在后期时机恰当 , 或者政策放开的时候 , 通过OTA实现L3及L3+自动驾驶 。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韦博凡此前就表示 , 未来宝马iX将能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获得L3级自动驾驶系统 , 因为iX在技术上已经满足L3功能 。
  长城的咖啡智能也支持以 OTA的方式 将 L3 升级迭代到 L4 乃至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 。这也就不难理解WEY摩卡为何大胆地搭载了3颗固态激光雷达 , 此外还配备了多达8个毫米波雷达、8个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 , 这款车一开始就是奔着L3去的 , 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
  而除了技术演进需要 , 也有20%的参与者认为目前激光雷达上车的时机已经成熟是因为自主车企品牌升级和产品定位需要 。
  尤其近两年 , 品牌向上已经成了自主车企发展的主旋律 , 而在有激光雷达量产计划的车企中 , 除掉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以及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 , 确实有很多是自主车企的高端品牌 , 像北汽极狐、广汽埃安、长安阿维塔、上汽飞凡汽车、长城WEY、长城沙龙汽车等 。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极氪汽车虽然目前还有没宣布激光雷达量产计划 , 但也于近期与速腾聚创达成了合作 , 不排除未来会在相关车型上搭载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 。
  之于这些高端品牌而言 , 智能驾驶尤其是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无疑是重要基因 , 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在这个赛道上发力 , 想要脱颖而出必然需要在技术上有更出色的表现 。这个时候激光雷达作为高级自动驾驶的象征 , 自然而然就成了大家的首选 。
  而且不可否认 , 有了激光雷达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量产车市场 , 整车厂们也有了更好的讲故事素材 , 何乐而不为 。
  性能、成本等仍是掣肘 , 多数认为量产时机不成熟
  诚然 , 自动驾驶的演进离不开激光雷达的支持 。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 , 眼下还没有到非激光雷达不可的程度 。据此次调查结果 , 47%的参与者就认为今年车企纷纷发布激光雷达量产计划 , 其实时机还并不成熟 。
  这背后 , 激光雷达的性能和价格还不能满足量产车市场要求 , 以及高阶自动驾驶的演进仍存较大的不确定性是两大主要因素 , 而这也是激光雷达大规模量产的关键基础 。
  以价格为例 , 据此次调查 , 激光雷达如果要大规模量产 , 94%的参与者接受的价格在5000元以下 , 其中认为价格控制在500元以下的占比25% , 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比39% , 在1000-5000元之间的占比30% 。显然 , 现在绝大多数的激光雷达还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