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波司登,离高端化还有多远?( 二 )


刚进入市场的波司登自然也受到了行业大环境的约束,第一批进军市场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了8万件 。积压15万件的库存意味着大量欠付的加工费、材料养护费,银行贷款有800万,高德康晚上都睡不着,醒过来就是一身冷汗 。
这怎么办?
陷入困境的高德康暂时抛开了他想做一个世界品牌的伟大构想,用一个专业裁缝的眼光从颜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艺五个方面仔细审视市面上的羽绒服,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太低估消费者了——所有厂家给羽绒服的定位都是“保暖”,却忽略了消费者对衣服还有时尚的诉求,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民众在时尚方面同样有追求 。
他把其他羽绒服概括为“厚、重、肿”,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轻、薄、美”的产品观念,然后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靠拢,比如在设计上推崇简洁美,力求把羽绒服设计成“羽绒时装”,在制作工艺上进行配料的重新搭配,变得更轻 。
这样的羽绒服一下子就更其他品牌划清了界限 。于是,波司登开始狂奔 。1995年,波司登全年狂卖68万件,销量荣登全国第一 。此后又赞助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拿下过央视标王 。
到了2006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羽绒服都来自波司登,2007年,波司登强势登陆港股,作为羽绒服第一股,风头无两;2012年,波司登营收近100亿元……由此,高德康的羽绒帝国诞生 。
波司登的羽绒服霸主地位此后一直无人撼动 。但当初选择羽绒服这个赛道,就注定了波司登即便发展成霸主,也会存在“阿喀琉斯之踵”——羽绒服季节性、单一性明显,旺季销量火爆,淡季鲜有人问津 。这一限制因素也导致波司登淡季库存积压,无形中增加了销售成本 。
于是,2009年,波司登启动了“多品牌化、四季化和国际化”的转型战略,并在随后的几年,通过频繁收购多个品牌,涉足男装、女装、休闲服饰、童装、潮流服饰等多个领域 。不仅于此,他们还开始了多个自创品牌的打造,例如“瑞琦”女装、“威德罗”高级男装等 。
为了摆脱“靠天吃饭”,当时波司登的思路是,先把各个细分市场的品牌都收购过来,再利用波司登原有资源迅速盘活它们,有针对性地把一些品牌做大做强,其余品牌则更多的是一种赌徒心理,做成了当然很好,做不成也没什么 。
“全面开花”的经营战略让波司登失去了“专业”,发力“出海”却被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快消品牌抢占了国内市场 。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波司登非但没有一个拳头出击,反而张开五指,哪个领域都想涉足,却哪个都没做好 。
最终的结果是,公司营收在2012年达到历史巅峰93.25亿元后,2013-2015年都在持续下滑 。有时候甚至能积压20亿的库存,不得不低价清仓甩卖 。
与此同时,波司登的品牌形象也因多品牌战略而被稀释,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消费者去波司登的门店时,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品牌、各种类型服饰,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个杂牌店 。
究其原因,波司登虽然具有很大的品牌知名度,但其品牌价值力主要体现在羽绒服领域,当产品延展到其他品类或产品四季化,很难再给顾客一个充分的购买理由,毕竟,这些领域已经有一些品牌进行了市场教育 。
“都是我的问题,不怪任何人 。”董事长高德康曾在一次采访中表达过自己的懊悔 。
02 如何拯救波司登?在多元化战略实施后的几年里,狂奔的波司登不断在突破自己的边界,但却越来越失掉自己,越忙碌,越迷茫 。
但即使在波司登最低迷的时候,也一直是中国羽绒服十大品牌之首,其旗下的雪中飞除2017年被鸭鸭超过之外,其余年份皆位列第二;另有冰洁长期稳定在第九、第十位,波司登的真正对手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