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 | 商隐社,作者 | 冰尚,编辑 | 齐马
前段时间,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全球羽绒服调研报告显示,波司登羽绒服规模全球第一,销售额、销售量同时位列第一 。
波司登最新披露出的20/21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35.16亿元和17.09亿元 。其中,羽绒服业务占据了绝大部分营收份额,而多元化业务只贡献了1.45亿元营收 。
也就是说,羽绒服业务几乎是波司登的全部,而把整个公司绑定在一个业务上的战略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让企业聚焦主业,抓住核心,另一方面,则削弱了其抗风险能力 。
事实上,波司登20/21财年的营收增速为10.9%,较19/20财年的17.62%已经出现了下降,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信号 。
众所周知,波司登在06年成为羽绒服界的霸主后,曾于09年时开启了多元化战略,结果造成了其在12—16年营收和利润的大幅下滑,冲击多元化惨遭滑铁卢 。
此后,波司登重新聚焦主航道和主品牌,近几年一挽颓势,有了今天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 。
然而,羽绒服季节性、单一性明显的特性始终是波司登的阵痛,让其不能完全放得下多元化,所以今年夏天,不甘寂寞的波司登悄然加码夏装,在官网上架了T恤、防晒服等产品,但销量惨淡 。
所以,即便成了“全球第一”,波司登也依然存在着AB两面,A面聚焦专业化,持续搞营收,但担忧遇到增长瓶颈,而B面不能摆脱增长新支点的诱惑 。
两面孰优孰劣,难以评判,是两种战略,也是两难矛盾 。
除此之外,现阶段处于A面的波司登在冲击羽绒服高端化方面似乎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
这样看来,“全球第一”也并非道路坦荡,还有太多的纠结和未知 。
01 羽绒帝国的四面出击中国从不缺一类企业家,他们所建立的企业或品牌似乎比本人更知名,波司登的创始人高德康就是其中的代表 。
1976年,在江苏常熟白茆镇,24岁的年轻裁缝高德康带领11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开启了创业之路,最初做的是给十里八乡的村民做衣服、翻新旧衣服的活,但只靠这些业务远远养不活一个厂 。于是,高德康开始骑着自行车去100公里外的上海拉订单 。
任何时代的创业者都是吃苦耐劳的代表,但商品经济萌芽初开时的那代人,更能让人感觉到那种贴身肉搏的韧劲,“你必须熬下去,没有办法去找个地方坐一坐,因为坐下来就可能起不来;也不可能有谁帮你分担 。”
有一次,高德康在上海看到很多人在南京东路100号排队买羽绒服,他敏锐嗅到了这个机会 。
做羽绒服对技术要求较高、生产难度较大,而且季节性又强,很少有工厂愿意做,但高德康却从中看到了某种错位竞争的可能——当时仅在白茆镇就有20多个服装厂,他的厂算是规模最小的一家,如果在这条赛道跟人硬拼,只会被按在地上摩擦(事实上,最后存活下来的也只有他的厂) 。
80年代,中国服装需求大爆发,高德康为国企贴牌生产羽绒服,从那时候开始就在质量上严格把关,一时间订单大量涌入,产品在上海那样的大都市也是供不应求 。
当1992年这个特殊年份随着邓小平南巡悄然来临时,高德康的厂利润已经突破了1000万,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开始着手探索自己的品牌,于是,“波司登”品牌问世 。
然而,出师不利 。
当时羽绒服市场处于野蛮生长阶段,那个年代,相比于棉大衣、棉袄,羽绒服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个新事物,让这个行业也随风起舞,这就让一些企业产生了“躺着也能赚钱”的假像,在设计上不求上进,质量上也敷衍了事,消费者怨声载道,这个行业也被搞乱了 。
- 赔偿1.87亿美元 瑞幸咖啡反而“赚了”?
- 时隔 14 年,“阿里拍卖”推出独立的手机 App
- 两男子甩锅“孩子干的” 两人抢走援助重庆爱心红包后退群
- 已婚男女聊什么叫“暧昧” 已婚男女什么程度算暧昧
- 中国留学生在法国“捡垃圾吃”走红,国外的“垃圾”和“空气”真的那么香甜?
- 网购热潮 让自主品牌在日本“杀疯了”?
- 新浪新闻品牌升级 发布全新Slogan“知未知 见未见”
- 升级青少年防沉迷措施抖音推出有奖找“bug”活动
- 顺丰拟于9月29日将“签收确认”增值服务产品正式下架
- 消息称“T3出行”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