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拥挤,驶入商业化落地有多难?( 四 )


“任何一家科技或自动驾驶公司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选择布局Robotaxi业务,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以至实现业务盈利的目标 。”某头部自动驾驶公司市场负责人刘雯对连线出行表示 。
Waymo虽然率先开启了Robotaxi商业化运营,但事实证明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
2019年9月,摩根士丹利将Waymo的估值从1750亿美元下调至1050亿美元,原因是认为Waymo自动驾驶出行业务发展缓慢 。自2015年到2019年,Waymo的运营亏损已超过了200亿美元,并未成功实现盈利 。
而到了今年,Waymo更是遭遇困境 。
一方面,今年4月Waymo宣布,其CEO约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决定辞去职务,离开Waymo;另一方面,截至同月Waymo的Robotaxi运营车队规模依旧维持在700辆左右,与其所定下的2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
掌门人离职、车队规模未实现增长、盈利模式尚未跑通,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正是Waymo商业化落地已陷入困局之中 。而这背后,其实也揭露出了Robotaxi商业化落地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
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方面 。虽然目前在运营的所有Robotaxi都被打着L4级别自动驾驶的噱头,但在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楼天城看来,Robotaxi还尚未达到L4产品级应用 。
在他看来,这其中的难点就是安全性、复杂场景、复杂天气车辆的深度集成对于技术的要求 。此外,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除了“让汽车变聪明之外”,还需要更多技术的辅助 。
“现在业内对于更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单车智能,二是车路协同 。对于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其实更倾向于第二条路线,因为在单车智能的基础上,配合路网上的各种探测器,就等于说增加了识别和决策的保障,确保车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更好处理Corner Case 。”盖世汽车研究院王显斌对连线出行表示 。
对于这点,滴滴、百度、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等企业都在进一步推进,但依然存在难度 。“对于车路协同的落地,由于需要将系统接入城市路网,所以还需要和当地政府进行协商、沟通后才能一起推进落地 。”百度Apollo区域运营负责人对连线出行表示 。
排在技术后面的,就是运营成本问题 。
在王显斌看来,Robotaxi本身就是一个“重投入、重运营、难盈利”的生意,因为各家企业除了对于车队车辆的维护之外,还需要花成本来为车辆搭载各种传感硬件和维护这些设备 。据滴滴公开数据显示,每辆自动驾驶车辆成本在100万元以上 。
与此同时,为了Robotax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证,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等设备 。百度Apollo对于旗下Robotaxi所宣称的是依靠视觉感知来实现自动驾驶,但据连线出行观察在其第四代Robotaxi车辆上,依然标配着一颗激光雷达 。
对于何时会卸掉这颗激光雷达,百度Apollo区域运营负责人对连线出行表示,未来会对于激光雷达进行拆卸,但具体的时间表还未确定 。
除了技术和成本之外,法律法规同样是这些企业需要迈过的一道坎 。
目前,各国虽然都在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上积极探索,并且在各自国内划定了许多自动驾驶落地的示范区,但对于L4自动驾驶车辆事故后责任划分等方面还未出台相关的文件,连线出行曾在《拿融资、冲刺上市,自动驾驶的春天来了吗?》对此进行了详细诠释 。
这就意味着,Robotaxi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还需要基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后才能落地 。
“基于以上“三座大山”,可见Robotaxi在短期内没办法实现真正的盈利,以至于很难说Robotaxi就是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好解法 。”王显斌这样对连线出行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