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在上海,外地妈妈们抱团养娃( 五 )


穆穆看见过一个一年级男孩主动照顾小他两岁的儿子,不仅主动替他擦汗,还会让来接自己回家的妈妈买两瓶水,分一瓶给儿子 。但在他妈妈之前的描述中,那个男孩快要把人气到抑郁 。
孙洁也观察过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家里,哥哥豆丁有时会因为大人“偏爱”妹妹豆丫的态度有所不满 。
但在混龄孩子堆里,当妹妹的玩具被别人抢走后,他主动把自己的玩具递给她:“别哭了,哥哥把玩具先借你玩一会儿 。”
孩子们难免有摩擦 。当天带队的家长们往往会先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干预,同时在结束活动后和孩子、家长一起复盘 。
习惯了作为家庭世界中心的孩子们,在这个由混龄伙伴组成的小社会里,学习着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 。
穆穆发现,有时候孩子们从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学东西,比接受家长居高临下式的教学效率更高 。
她的大儿子就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学会生火等生活技能,本来内向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会主动与陌生孩子交朋友 。
社区里孩子们打成一片,邻居间互帮互助的样子,让孙洁想起小时候在毗山村里的生活——爸爸在外地务工,家里妈妈没空的时候她会去老师家吃饭 。寒暑假去隔壁村里的外婆家待一段时间;邻居家的孩子欺负自己时,哥哥会挡在身前 。过年的时候得穿口袋大的衣服,因为每经过一家都会收获一堆礼物 。
不止是她,社区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妈妈们,也有类似的感受:上海妈妈想起弄堂,北方妈妈想起大院儿 。
全职妈妈|在上海,外地妈妈们抱团养娃
文章图片
图|几个家长一起带娃玩耍
许多来大城市打拼的家长,和孙洁一样,怀念儿时由亲戚、熟人共同看顾的环境 。但在大城市,人员流动性强 。
这种依靠熟人建立起来的看顾幼儿模式很难被复刻 。更多时候,只能由核心家庭本身负责养育孩子,要么把祖辈接到外地来,隔代抚养,要么父母投入更多时间、金钱和资源抚养 。
在“鸡娃”、“内卷”成为热词的今天,许多家长都在思索,我们还能有怎样的育儿想象 。借助社区公共力量育儿是一种值得重新关注的方式 。
在《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一书中,安超指出:“传统社会中儿童的养育不是依赖母亲或特定的个体的,而是依赖社区的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数不清的成人和同伴参与其中 。”
孙洁和五角场社区妈妈们在做的事,实际上是在缺少亲缘、地缘性较弱的社区里,以孩子为纽带,建立共同养育孩子的“同盟” 。
这类似于重新把社区公共力量引入孩子的抚育中,增加了“代理家长”的数量,从而缓解部分家庭的养育压力 。
全职妈妈|在上海,外地妈妈们抱团养娃
文章图片
流动生长的社区妈妈团帮忙照顾别家的孩子,对于参与互助育儿的妈妈来说,还有另一层含义 。
与妈妈们的交谈中,孙洁发现不同的妈妈各有各的隐症 。
全职妈妈觉得整天只围绕孩子转,没有价值感;职场妈妈认为每次把时间给了工作,对家庭和孩子有亏欠 。在家庭和自我的天平中,许多妈妈难以找到那个平衡点 。
“其实妈妈只是一个我们的身份 。但是除了‘妈妈’,我们还有‘自己’,就是自我成长和孩子共通的部分 。”孙洁强调 。
作为全职妈妈,孙洁是维持平衡心态的少数人 。
从地方杂志社辞职来到上海后,孙洁在全职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辅修心理学课程,做过写手、微商,在社区里摆过地摊,出过知识付费课程,最近还上了一个学习直播卖货的培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