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妈妈吼叫更管用的是爸爸的低声教育( 二 )


什么是低声教育?
心理学家霍布兰德在“最佳谈话方式”的研究中发现 , 它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 , 沉稳型的讲课方式更能够让学生对讲义的理解更加清楚 ,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被称为“低声效应” 。 应用于家庭教育 , 家长用低声教育的方式能让内容凸显 , 相比大声教育的情绪主导 , 低声教育是以同理心出发的温和手段 , 所以 , 更容易让人接受 , 并听取意见 。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份研究 , 人说话的分贝不同 , 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
这就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分贝的说话录音 , 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们听 , 然后让孩子们写下录音的内容 。
结果 , 只有13.3%的孩子写对了 。
比妈妈吼叫更管用的是爸爸的低声教育
文章图片
实验结果表明 , 人在处于80至90分贝的环境下会出现头痛、睡眠质量差的特点 , 而在90至100分贝的环境中就容易出现情绪激动、易怒、感到疲劳等情况 , 因此长期处于分贝过高的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
所以 , 说话的声音越大 , 孩子的注意力就越无法集中 , 教育的目的更无法达成 。
反而将说话的分贝降下来之后 , 无论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 , 都不要试图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解决 , 与孩子沟通最适合的分贝是40分贝 。
昨天和朋友聊天 , 说到她一岁半的女儿性格暴躁 , 我问朋友她的脾气是不是也很急 , 在孩子面前说话声音是不是很大?她说是的 。 我给她发了一段我在网上看到的话:
北京大学一位心理学家 , 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分析指出 , 父母说话的时候声音越大 , 教育效果往往越差 ,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用平和的语气说话 , 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 , 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那么如何与孩子低声说话呢?
比妈妈吼叫更管用的是爸爸的低声教育
文章图片
首先 , 先处理情绪 , 再处理问题
当我们有情绪时 , 最好先选择闭嘴 , 自己先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 , 或者去洗一把冷水脸 。
先处理情绪 , 再处理问题 。 当自己情绪平和下来后 , 自然就降低了说话的声音 , 再跟孩子沟通就不会大吼大叫 。
其次 , 用对的方式跟孩子说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 , “你跟他好好说 , 他根本就不听 。 本来自己还好 , 结果一看他那样又炸毛了 , 你说我能怎么办?”
其实 , 有时不是孩子不听 , 而是我们没有用对沟通方式 。 我们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掌控孩子的人生 , 总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 。 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 他有自己的想法 , 所以就会用无声或者拖拉来进行消极反抗 。
比妈妈吼叫更管用的是爸爸的低声教育
文章图片
所以 , 父母应该用商量或者把皮球踢给孩子的方式 , 比如“你觉得妈妈这个建议怎么样”、“你说怎么办” , 用这样的方式跟孩子说 , 孩子往往更容易接纳 。
最后 , 切忌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好言一句三冬暖 , 恶语伤人六月寒 。 不管孩子怎样 , 给他一句善意的话是鼓励、力量和信心;反而一句恶意的话 , 带给他的是伤心 , 失去勇气和力量 , 让人心寒 。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把自尊心称之为“自尊情操” , 并认为自尊情操是理解意志活动的钥匙 , 也是自重和培养品德的基础 。 可见 , 当语言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 就会影响孩子自重品德的形成 。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有着幸福的一生 , 而幸福的人生首先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 。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说到:思想决定行为 , 行为决定习惯 , 习惯决定性格 , 性格决定命运 。 那么我们就从低声说话开始 , 润物细无声的去感化一个生命 , 用生命影响生命 , 造就孩子一生的好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