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孕孕|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幸福孕孕|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文章图片
幸福孕孕|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最真实有效的教育是什么?这似乎是教育者和家长们永远在孜孜以求 , 而无法找到终极答案的主题 。 当下各类教育学说和育儿攻略层出不穷 , 有的强调幼儿心理 , 有的诉诸自然环境 , 有的推崇亲子气氛 , 有的倡导规矩礼仪……众多说法如盲人摸象 , 各执真理一端 , 让年轻的家长们惊喜于更多新教育理念的同时 , 又有些许无所适从的茫然 。
茫然感一方面来源于育儿学说太过纷杂 , 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更来源于如何将满腹育儿经纶付诸实践 , 在孩子身上见到效果 。 做了几年家长都会心知肚明 , 育儿理论往往说来简单 , 执行不易 , 尤其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 那满腔热情的苦口婆心往往遭遇孩子的无视或对抗 , 再加上脑中高期望值的催化剂催化 , 满腔热情可能异化成愤怒和绝望。
1、说理对孩子的思维培养和人格成长有多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的思维和人格成长提供有益的经验 , 这种经验不仅存在于课堂上 , 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 学习加减法、背诵优美的古诗词是教育;感受一片秋叶的美丽、观察浩瀚的星空是教育;学会安静地吃饭、打喷嚏捂上嘴巴是教育;学会轻声说话、将纸片拾起丢进可回收垃圾桶也是一种教育……教育是博大的、繁琐的、细微的、绵延的 , 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 。
说理不是跟孩子说大道理 , 跟他们说书本上或成人世界的原则 , 如“从小要好好学习 , 长大才有用”之类的语言 。 如果没有情景铺垫 , 这些大道理通常是孩子难以接受的 , 因为大道理超出孩子的认知习惯 。 幼小的孩子 , 特别是学龄前儿童 , 是与当下思维和经验思维习惯 , 即思维和此时此刻的眼前事物或他们已有的经验相联系 , 离开“当下语境”和“经验语境” , 道理再好 , 大人再诚恳热心 , 孩子也难以接受 。 在孩子的头脑中 , “好好学习 , 长大有用”跟我现在和家里人在一起吃饭或玩玩具有什么关系?
说大道理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交流中最需要避开的语言类型之一 , 因为这类语言不但空耗热情 , 还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无趣的、喋喋不休的负面形象 , 自毁程度超过“对牛弹琴”!语言的本质是思维表达 , 理性语言的本质是因果逻辑思维的表达 。 家长对孩子无心说的话、用的理都是在悄悄塑造孩子的思维和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眼光 , 这关乎育儿成才的核心要素 。
【幸福孕孕|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2、为什么会有“熊孩子”?
在生活中 , 我们经常听年轻的妈妈抱怨:“我的孩子难带 , 说什么都不听 , 还对着干 , 你说东 , 他向西;你说‘山有虎’ , 他偏要‘再向虎山行’ 。 ”也常看到社会媒体报道: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比 , 比较熊;跟欧美孩子比 , 比较熊;跟过去的中国孩子比 , 也比较熊!
“熊孩子”在这些媒体中的定义是没有规矩、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情绪自控能力比较糟糕的孩子 。 比如 , 在那个经典的、广为流传的中日儿童一起参加夏令营的故事中 , 日本孩子在营地中表现得顽强自律 , 能独立完成各种任务;而中国孩子娇气低能 , 处处依靠他人 , 还容易情绪失控 , 是“熊孩子”的形象代言 , 和日本孩子形成了鲜明的“熊对比” 。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 , 但它戳中了很多中国家长的要害:我的孩子好像就是这样 , 在家是“霸王” , 出去是“狗熊” 。 我也想好好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