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当一个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她是在等着看什么?( 三 )


公众号|当一个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她是在等着看什么?
文章图片
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因为宣泄情绪无助于改变现实,对于已经确定的事情,我们只有分析原因,规划路线,利用好手中的牌,想办法以小博大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
而这恰恰是多数人所欠缺的能力,因为这是反人性的,需要与长期进化而来的情绪脑作抗争,用理智与逻辑来战胜人性的弱点 。
关注过程
而不注重结论
面对被“输出依赖”所支配的困境,如何才能走出来呢?很简单,就是要尽量多关注过程,而不过分注重结论,尤其是警惕从事例和经验中做 “过度的推断”,多一些思考和质疑,这种精神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
我们阅读文章时经常带着某种目的,希望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因此,很容易就从文中的事例和描述中去推断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便于记忆和实施 。
公众号|当一个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她是在等着看什么?
文章图片
但这种出于经验的推断很容易产生错误 。比如你看到的天鹅,在亚洲看到的是白色,在欧洲看到的是白色,在美洲看到的也是白色,于是你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但只要找出一只黑天鹅,甚至在地球之外找到一只黑天鹅,那么这个假设就自动瓦解了 。
事实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就是随意做归纳推断所导致的谬误 。
公众号|当一个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她是在等着看什么?
文章图片
因此,虽然结论能帮助我们更节省时间,不花费过度的思考精力,但它有时并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指导与方向 。不要说是凭借经验的日常推断,哪怕是科学实验也很有可能会得出并不值得推广的结论 。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概念“守恒” 。比如让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他们:试管里的牛奶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
公众号|当一个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她是在等着看什么?
文章图片
几乎所有未形成守恒概念的儿童,都坚持是试管里的牛奶更多 。
皮亚杰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在6、7岁之前是无法理解“守恒”这个概念的 。这个结论被沿用至今,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可能儿童在6、7岁之前也可以理解“守恒”,实验者的态度与语言描述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
是的,有不少科学结论都很难经得起考验 。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即使是权威大学实验室的医药学研究,可重复性也不超过一半,有65%不一致 。更别提带有人文属性的心理学、教育学观点了 。
现如今,媒体已经深入了解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将一些科学研究的结论夸大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而事实上,许多科研论文所给出的不过是一个猜想与假设,通过实验得到了局部的验证 。然而,大众更期待看到的却是简单而明确的结论——尽管,一般来说,这个结论并不那么可靠 。
公众号|当一个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她是在等着看什么?
文章图片
我们普通人并没有太深的专业素养与精力来研究每个实验的过程,也不可能一一验证,但或许可以从“步子走得慢一些”,从不再那么期待结论与答案开始,从更多关注客观事实与现象描述开始,多一些自我思辨与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