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
清明节马上就到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意义在于祭奠先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感受生命的意义。对孩子是很好的教育机会,那么在清明节带孩子做什么能更好的让孩子学校的到这些文化呢。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聪明的家长清明节都带孩子做这些事
文章图片
扫墓祭祖,追忆先人
扫墓始于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至今近两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庙祭”,死后自然地归于黄土,藏而不封不树,只在宗庙留一个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侧加盖陵寝,汉代承袭之。而皇帝真正下诏扫墓,则已是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随以为俗。
祭奠祖先、尽孝寻根是清明节的礼俗之一。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打扫墓地,清理杂草,供奉祭品。碑文是逝者一生的浓缩,也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或许是生前自己写的,或许是亲人、朋友为其写的,这些背后的故事可以讲给孩子,让孩子了解扫墓的意义,追忆先人,尊重生命。
【清明节|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在扫墓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对于死亡的疑惑,那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回答呢?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张淑美博士曾针对“如何处理儿童对死亡的疑惑”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用一种更好的方式解答孩子的问题。
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通常会醒来,以死者安睡的说法来安慰儿童,易使他们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会不会睡着了就是“死”了;
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了——儿童不太能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仍应告知其事实,以免他们更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地死,为何不回来看他;
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勿说死者是被上帝(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神明)为敌人,感到有罪或担心受到惩罚。
给孩子讲讲,生老病死
清明节,还有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生老病死!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进行分类教育。
第一阶段:0-2岁
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阶段:2-7岁
文章图片
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会动的。孩子有时会对死亡产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爷爷会变成天使。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阶段:7-11岁
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开始和成年人一样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时候他们会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这时候家长应该正确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 小时候过新年穿新衣,现在新年你们会给孩子准备特别的仪式感吗?
- 张艺谋|张艺谋讲狙击手和长津湖的区别 你怎样看待这两部电影
- 到了孕晚期,这几个“卸货”的信号,孕妈们要注意
- 备孕干货来了,正在备孕的你别慌,学会找准排卵期“好孕”来得快
- 宝妈|如果流露出5个迹象,父母不用藏着掖着,说明你把孩子教育的很棒
- 目标感|孩子懒惰没有目标?比定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 孕期要吃和不要吃的那些误区,你知道吗?
- 孤独症孩子的11种常见问题行为(附加应对方法),家长速看
- 天使科普:这些表现是孩子智力低下的早期信号,家长可以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