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上星期 , 我3岁儿子在读的幼儿园举办了一场眼睛保健讲座 。 老师讲到糖果是影响孩子视力的重要“元凶”时 , 不少妈妈立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我们每次出门 , 孩子都想买糖 , 不给买就发脾气 , 但我是坚决不给他买的;
我家孩子也是 , 看见糖就想吃 , 每次我都会严厉制止;
我家也不给孩子吃糖 , 孩子再怎么哭闹都没用 , 我们也是为了他身体好啊 。
看到宝妈们在孩子吃糖这件事情上 , 全都是严厉的反对态度 , 我突然有点担心 , 因为父母对孩子需求一味的拒绝 , 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日后产生补偿性心理 。
什么是补偿性心理?
所谓补偿性心理 , 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 当我们特别需求某样东西而不得时 , 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行为来获得补偿 , 进而弥补自己内心得不到的缺失感 。
儿童教育专家简.尼尔森认为 , 每个孩子在童年时所追求的东西只有两种:归属感和价值感 。
如果父母没有给到小孩子足够的爱、没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 , 孩子就会缺失这两种感觉 , 从而产生补偿性心理:他会不断地去寻求能给他这方面补充的人、事或物 , 来弥补内心的缺失 。
所以补偿性心理来源于人的内心需求 , 特别是来源于个体需求在童年时没有得到满足 。 它会通过补偿性行为“治愈” , 更多时候 , 这种心理会给个体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补偿性心理给孩子的潜意识造成深远影响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 , 孩子最大的特征是他看起来适应能力很强 。
但事实上 , 当孩子的需求一直被父母严厉拒绝甚至打压时 , 他的内心就受到了极大伤害 , 可是孩子还小 , 他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伤害 , 就会把这些伤害打压到潜意识当中去 。
而在潜意识里 , 他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父母重视的 , 自己是无足轻重的 。
他感受不到来自这个家的归属感——父母爱他 , 以及他在这个家的价值感——存在意义 。 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为补偿性心理的产生埋下种子 。
当他长大以后 , 在某个节点 , 某个行为让他的潜意识想起童年所遭受的伤害时 , 补偿性心理发挥作用——比如 , 他看到眼前的糖果 , 潜意识就会立即调起他童年时候渴望吃而父母不允许的痛苦 , 于是他开始想要“补偿” ,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买买买吃吃吃 。
心理学研究表明 , 成年人很多这样的不自律行为 , 比如沉迷网络游戏 , 买衣服无法停下来 , 喜欢吃零食、乱花钱等等 , 都是小时候不被满足而引起的补偿性心理行为 。
父母如何做 , 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补偿性心理?
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意识的时候 , 它将主导你的生活 。 ”
父母想要避免补偿性心理进入孩子潜意识 , 就要先避免其发生 。
第一 , 与孩子充分沟通 , 转变需求
充分解释需求信息
充分沟通指的是 , 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怎么样”信息 , 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 , 解释他们的需求信息 。
比如 , 孩子想吃糖 , 父母可以跟孩子解释“糖果吃多了会蛀牙“ , 然后和他一起搜索蛀牙的图片 , 让他知道多吃糖的后果是怎样的 。 还可以给孩子念糖果包装纸上的成分 , 告诉他糖果里含有什么 , 哪些成分是不适合孩子吃的 。
孩子往往会对这样“有理有据”的事情信服 , 而很可能就不再闹着想要 。
但有一次3岁儿子听我念了成分后 , 直接说:“我不怕” 。 我有点哭笑不得 , 接着把注意事项都念完了 , 告诉他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吃了会怎样 , 并建议他不要吃 , 他也就不再强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