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二 )


有时候 , 孩子只是想要再多一个“理由” 。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文章图片
转变孩子的需求
父母拒绝孩子的需求 , 通常因为它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 不过在充分沟通原则下 , 父母还可以灵活转变孩子的需求 , 将它导向更有意义的需求上 。
比如 , 孩子想玩手机 , 一般是想玩游戏或看视频 。
这时候 , 父母可以假装神秘地说:“我们即将开启一场手机的神秘探索之旅噢 , 你要不要一起来?”孩子对于新鲜好奇的事物往往都是充满求知欲 , 会毫不犹豫答应 。
接下来 , 父母就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话 , 跟孩子一起探索手机里的各项功能:拍照、定位、计算等等 , 让孩子对手机的关注不再只是停留在玩游戏、看视频上 。
我3岁的儿子就对手机里的游戏并不感冒 , 而是更喜欢使用手机里的测距仪功能 , 喜欢对着沙发桌子玩具等进行非常“认真”的测量 。 我们往往还会告诉他最后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 这又是启蒙他数学思维的好时机 。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看似不好的需求中 , 找到更积极有意义的一面 , 并进行转变 , 那么父母或许就不再有“谈孩子需求色变”的恐惧和担忧 。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博弈” , 永远是“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文章图片
第二适当满足孩子需求 , 让他自己做主
适当满足孩子需求
过犹不及 , 物极必反 。 事物的两面性 , 给我们提供最佳均衡状态的契机 ,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分寸 。
面对孩子的需求更是如此 , 适当满足 , 会比处处设限、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 对孩子更好 。
比如 , 孩子想玩手机这件事 。 手机 , 并不是一玩就会误终生 。 它需要在玩的时间长度、玩的内容、玩的频率等综合因素作用下 , 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带来问题 。
当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情况 , 和孩子提前做好约定 , 适当满足孩子 。
3岁以内 , 最好不要给孩子玩手机 , 如果孩子真的很想玩 , 可以控制在5分钟之内 。
3岁以后 , 可以和孩子商量玩多长时间 , 比如20-30分钟比较适宜 。
妈妈我想吃糖:懂得补偿性心理的父母,回答起来有多厉害?
文章图片
让孩子自己做主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拥有充分的自由 , 并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 , 让孩子自己做主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 。
因为在孩子自己做主的过程 , 他会思考面前的选择 , 并对它们进行权衡比较 , 再作出决定 , 最后执行 。 《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认为 , 这也是一个培养自制力的重要过程 。
更重要的是 , 这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话语权 , 能帮助孩子建立家庭的价值感 , 满足孩子内心对价值感的追求 。
但是 , 让孩子自己做主不意味着父母要将实质的决策权“拱手相让” 。 因为孩子还不具备独自做出判断的能力 , 父母要在帮助孩子设定明确限度的前提下 , 将决策权交给孩子 。
比如 , 在回应孩子吃糖这件事上 , 父母适当满足孩子同时 , 邀请他一起制定规则 , 并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一周可以吃三颗糖果 。 你来决定在星期几吃?周一、周二、周三还是其他时间?”
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 , 孩子一般都是接受认可的 , 往往也会遵守 。
第三 , 面对孩子“破坏规则”的需求 , 用理解和爱化解
有时候 , 我们制定好规则 , 比如一次只能吃一颗糖 , 只能玩五分钟手机 , 只能买一个玩具 。 孩子也答应了 , 可是在满足需求后 , 他可能还想要更多——孩子在尝试“破坏”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