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双减”之后如何教育孩子?88岁教育家刘道玉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二 )


上书房:在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对待教育问题经常发声。我注意到您曾提及:大学校长不接近学生,就谈不上热爱。为什么会这么说?
刘道玉:现在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可是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见校长,即使是教师、院长或系主任,也难得可以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大学合并以后,许多大学都分布在几个校区,师生上课都要乘校内交通车往返,不太可能有闲暇与校长约谈。同时,现在许多大学都是数万人之众,也是大学校长们不可能接近学生的原因之一。
大学是启蒙之地,是传授智慧的场所,接近和了解学生是培育人才的前提。因此,一个大学校长无论多么繁忙,接近大学生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为了克服行政化,校长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参加学生活动,倾听学生们的要求与建议,这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与此同时,应当透过改革,调整大学的功能结构。我认为要坚决摒弃大学中的平均主义思想。极少数大学,应当大大压缩学校的规模。这是大学分工的需要,是创建我国世界顶尖大学的需要。
上书房:在您看来,一所大学保持自己的个性很重要。
刘道玉:大学的个性源于大学的理念,一个不懂教育学和没有自己独特办学理念的校长,是不可能办出有个性的大学的。
在中世纪,大学就是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紧要。在科学发展史上,由大学生甚至是无学历的人,做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创新型的大学,必须坚持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大学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一所好的大学,也应该在弹性学制、滚动专业、动态评估、以研带学、因材施教等方面尝试推出改革措施。美国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大学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从2021年起取消SAT等标准考试,实行个性化的新考试形式,重点是考察五点,即关心他人、公益、感恩、责任心和品格。这说明,当前大学改革是势在必行,改革的中心是让杰出的人才更加茁壮成长。
上书房:您认为未来的大学模式会发生变化吗?
刘道玉: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一切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中。大学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开放。
我认为未来大学的第一个趋势是仓储式教育。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大型仓储式超级市场,顾客就是学生,没有考试,没有录取分数线,学生就像顾客一样,进入教育超级市场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完全由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所决定。
第二个趋势,我们会重新认识和定位马丁?特罗的“教育三阶段论”,即高等教育发展经过精英、大众和普及这三个过程。我认为,这三个阶段同时存在,彼此不能代替。即使高等教育普及化了,也仍然需要精英型的小而精的大学,绝非所有大学都应追求万人的规模,精英与普及是两类不同大学的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网络大学,这是现在非常流行且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教育模式。早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瑟巴蒂安?斯隆宣布辞职,他将人工智能课改在网上授课,结果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达16万人,其中248人获得优异成绩。他还创办了网络大学,网上授课一律免费,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计算机学位证书。这些尝试都打破了传统大学的模式,或将改变未来教育的架构,使大学教育国际化成为现实。
「要培育孩子的志趣与习惯」
上书房: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也是人成长的摇篮。中国是十分重视家庭的民族,在当前“双减”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定位会有所变化吗?
刘道玉:教育上的悖论确实不少。拿家庭教育来说,其中一个突出矛盾是,社会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家长却要求给学生补课。家长们有没有思考,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出现问题了吗?孩子考高分和名校情结是否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