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育儿焦虑,就是这么被带出来的( 二 )


很多人害怕坐飞机,因为每次有飞机失事,新闻热搜就滚动播放各种惨烈细节,飞机的残骸,烧焦的不明物体,黑匣子里最后的声音 。。。
但是,从客观概率上看,飞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如果对比车祸发生的概率,飞机比汽车安全20倍以上 。(我读过一本书里说,飞机失事的概率,比“人在家中坐,突发意外身亡”的概率还低)
可是貌似没人害怕坐汽车吧?
因为绝大多数的车祸你都没有看到,新闻里不会说,电视上也没有滚动播放搜救进展 。
在非理性人眼里,眼不见=没发生,这就是易得性偏差 。
前几天,我们搬砖群一个小伙伴说,带娃上早教班,发现其他同龄娃都能跳了,一屋子里就自己娃不会跳 。
我印象里她心态挺好的,肯定也知道早跳跟晚跳都很正常,等孩子18岁了也根本没人会关心“这孩子多大会跳的啊” 。
但是,当她亲眼看到一屋子会蹦会跳的娃,她就会不自觉地放大“会跳”的概率,觉得所有这个年龄的娃都应该会跳 。(易得性偏差)
再对比自己不会跳的娃,焦虑的感觉就涌上来了 。
育儿|育儿焦虑,就是这么被带出来的
文章图片
三是锚定效应 。
公号老姐妹应该很熟悉这个词了,所谓“锚”,其实就是一个参照点 。
星巴克40块的咖啡你觉得太贵了,但如果旁边放一瓶35块的矿泉水呢?
嗯,感觉这咖啡不贵 。
星巴克里35块的矿泉水不是用来卖的,而是锚定你的,让你产生锚定效应的心理偏差,心甘情愿买高价咖啡 。
有人把锚定效应诠释为“先入为主”,我觉得这个比方真是绝了-
锚定效应在育儿焦虑上体现为,一开始发生的事,或多数人做的事,就觉得这是应该的(所谓“锚”) 。
比如看到一个人鸡娃,你可能觉得ta是不是有毛病啊,但看到周围所有人都在鸡娃,就觉得鸡娃才是正常的,不鸡娃才有毛病,于是义无反顾加入鸡娃大军,也不问下自己到底为什么鸡娃 。
归根到底,焦虑是因为不思考 。
育儿|育儿焦虑,就是这么被带出来的
文章图片
3
回头看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位读者的留言,焦虑都是源于代表性偏差和易得性偏差的综合效应 。
如果你只是在网上看到个什么闪卡记忆,你可能不屑一顾,这啥玩意,侮辱我智商呢 。
但是,当这件事真正进入了你的生活圈子,你亲眼看到朋友用了它,效果还不错,你就会倾向于相信这件事是“靠谱”的 。
同理,一旦老师虐待孩子的恶性事件进入了你的关注视野,而且是家门口发生的事,你就会不自觉放大这件事落在自己头上的概率 。
假设让你焦虑的事是A,你对这件事的态度(焦虑)是B,你希望的最终结果(消除焦虑)是C 。
你想通过改变A而达到C,是很自讨苦吃的一条路 。
看到别人用闪卡把孩子闪成神童了(A),你感到焦虑(B),于是四处求证这个事的有效性并试图效仿(C),这只会让你会陷入一轮又一轮的焦虑 。
你没法避免A,但又想达到C,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改变B 。
怎么才能改变B?
对照上面的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锚定效应,你就会发现,很多焦虑的根源是被“概率偏见”绑架了理智 。
你没法改变一件事,但你可以通过回归理智,改变对这件事的态度 。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赋一饼」,作者黛西,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