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孩子“颜值”下滑有可能是龋齿在“搞鬼”

李慧良
河南商报首席采访人员王苗苗文/图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这句俗语的前半句,说出了人们对待口腔健康的态度——不是病,不用太在意;而后半句,则道出了口腔健康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疼了,才会关注 。
从医38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李慧良目睹了口腔医学的不断细化,也深切感受到儿童口腔健康工作的任重而道远,“见到家长总想多说几句,就是希望能够改变大家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这样的宣教工作,也成为李慧良的每日一事 。
坚持
“全能”的牙医:给孩子讲故事,给家长讲科普
10月14日上午10点多,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诊室内,排号就诊的人络绎不绝 。
“一般周末和节假日,来就诊的孩子会相对多一些 。”在口腔科工作了38年的李慧良,在治疗成人口腔问题上早已驾轻就熟,但面对一见到白大褂就天生犯怵的孩子,他多了一份“偏心”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本就温文尔雅的李慧良更加温柔,瞬时有种“天使爷爷”的即视感 。
“小孩子一见到医生就害怕,更别说张大嘴巴,让你动他们的牙齿了 。”为了跟这些小患者打交道,李慧良琢磨出了一套“秘籍”:先跟孩子套近乎,建立初步信任后,通过“捉虫子”等小故事逐渐深入……这其中的精髓则需医者自行领会和揣摩 。
给孩子做治疗,一方面考验医生的耐心和细心,一方面也考验其专业度,可在李慧良看来,除了这两者,作为口腔科医生,在治疗之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宣传教育 。
“这项工作已经成了我们科室的每日一课,就是想通过我们不断讲、不断说,让大家明白预防的重要性 。”特别是面对牙齿出现问题的孩子,李慧良总是忍不住让其家长“留堂”,“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提前预防的意识,总觉得牙不疼就没事儿 。”
变化
38年从医感触深:口腔治疗更受重视,但预防问题被忽视
李慧良从医已经整整38年,这38年时光,他全部奉献给了口腔医学 。
“从就医上来说变化也很大,以前大家都觉得牙疼不算病 。”上世纪80年代,李慧良所在的口腔科,几乎天天做的都是拔牙和镶牙的工作,“治疗相对简单,牙齿保留率相对比较低 。而且那时候根本就不看儿牙这个病 。”李慧良清楚地记得,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专业的儿牙,教科书中针对儿牙的部分,也只是简短的一个章节,而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如今不仅有了儿牙专科,也有了相对应的专科教材 。
谈起原因,李慧良坦言根源在于家长,“家长认为孩子的牙齿将来肯定是要更换的,只有孩子说牙疼了才想起去医院看看 。那时候别说涂氟了,许多孩子连牙都不刷 。”
从不被重视到如今儿牙成为一个专科,从预防、治疗到修复也都逐渐完善起来,李慧良感触良多,“以前孩子牙不疼就算了,现在不光要不疼,还要恢复咬合系统,孩子无牙时要做口腔清洁,牙齿萌出后要做牙齿清理,后期还要做涂氟、窝沟封闭来预防龋病,再往后还有矫正 。”而提到预防和治疗,李慧良说:多数人仍重视治疗,重视经济效应,忽视了投资最少但社会效益最好的预防 。“许多家长觉得在预防上花钱不值得,比如做涂氟、窝沟封闭,但实际上是非常值得的 。”李慧良说道 。
着急
【口腔|孩子“颜值”下滑有可能是龋齿在“搞鬼”】12岁儿童龋齿率超60%,这件事成了他的心病
9月27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发布,其中提出要加强儿童口腔保健,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但在李慧良看来,达到这一目标存在诸多困难 。“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12岁儿童龋患率已经达到62% 。”这一现实问题不仅让李慧良着急,也让他感受到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