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解梦 荣格解梦是在哪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荣格解梦,以及荣格解梦是在哪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周公解梦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只是人在进入睡眠状态之后,大脑仍然是兴奋的,导致各各由大脑刺激组成的画面显现在眼前,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这是对的,做反梦,做反梦 。周公解梦只是按照这说法大约的推测,大部分不是真的 。太离谱的说法不要信 。
文化视角下的荣格心理学浅谈卡尔·荣格常会让人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联系起来,包括他自己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他有几个概念,像无意识、象征、梦的分析,很容易就会让人认为这些是承袭了弗洛伊德的那套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于是,学院派们在介绍荣格心理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把荣格安置在精神分析的章节里,最多冠以“新精神分析”的名号 。这是通常的做法,也是最普遍的思维习惯 。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以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像是一片大湖,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只是这湖水里的一支溪流,尽管后来发展地也充盈丰实,汇集成湖,但最终源头的地方却还是那片大湖——从无意识的地方流淌——那里有狂风骤雨般的原始力量,操控着个体今后的一切 。过去的经历,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养育”,成了注定人一生的关键 。精神分析很强调因果关系,认为现今的“问题”都是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到原因的,而这些证据通常都是被“掩藏”在深处,只有靠治疗师才能“挖掘”出来 。
但是,当你多读了几本荣格的著作后,就会发现,荣格的治疗思想与弗洛伊德的那套学说迥异的很,大概是他有着牧师家庭背景的缘故,便会显得尤为地神秘一些,甚而会觉得很玄,不那么友善、好懂 。读他的著作也跟着晦涩高深了起来 。不过,在那时总还是会有一些感觉的,就是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味道,至于是什么,又不是那么能说得清楚 。这便是我之前对荣格及其学派的浅显认识 。
直到后来,因为在“直面”工作的缘故,便有幸相遇了在美国富勒大学研究文化心理学的杜艾文教授(Prof. Alvin Dueck),他跟“直面”有着很深的情缘,跟“直面学派”的创始人王学富博士,也有着非凡的情谊,而基于这种关系最深邃的连接——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和人文情愫,那就是对荣格和他的心理学及其背后东西方文化的深切关照 。杜艾文教授是研究“文化心理”的行家,在他看来,心理疗愈工作首先要尊重当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而王学富博士也从他的“本土文化”着手,认为疗愈工作其实是当事人对自身旧的文化的一场“觉醒”和“更新” 。二人所谓“不谋而合”,都强调“文化”在治疗中的作用,因而,“志趣相投”便能“惺惺相惜”,缔结深厚的友谊,这是难能而可贵的所在 。
我有幸与杜艾文教授有过几次见面,缘因语言的问题,与他并没有贴己的交往,但是在他授课和陪同期间,通过观摩和体会,也是能深切地感受的到,作为一个文化长者的学识和谦和 。就如同他那透露出来的,像一弯澄清湖水般的眼神,即深邃悠远又纯净无暇 。还有他那浑身显现出的平静和安稳,这大约是他经年以来文化的沉积和经验的积累所致的缘故吧 。当然,身为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他,偶尔也会不乏一点美式的幽默出来,让人觉得童真与可爱 。遗憾的是,在国内杜艾文教授的名望,尤其是在普通的民众和心理学界,并不如他的学识和人品那么响亮,这是极不相称的地方 。近来,国内才出版了一本他和另一位美国学者的合著《和平心理学》,尽管是从基督教心理着笔入手的,但是内容里也不时地融合了治疗过程中有关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推荐者之一便是新晋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韩布新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