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江湖上流传的带娃方法,竟然都不如爸爸的自成一派( 三 )


爸爸的淡定随缘
说起读育儿书,我会买“儿童心理学”这类理论化的书籍,而孩子妈妈则喜欢买“育儿指南”这种偏方法论的书籍。我觉得孩子是千人千面,而方法论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我更喜欢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引导孩子。比如有一次我们去麦当劳,我要他猜猜这家店一天能赚多少钱。我们就一起数进进出出消费的人有多少,计算每次消费大概多少钱,讨论这家店的成本怎么算。我发现他还挺感兴趣的,就带他去读《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经济学入门类的成人书。
我也会与身边的其他爸爸交流育儿,但是爸爸们坐在一起通常不会让整场聚会都由育儿话题占据,但总体来说能对育儿持续探索,并且穿透育儿表象直达本质的爸爸也不多。
妈妈亲亲抱抱孩子就是在传递着亲情与温暖,但是爸爸一般不喜欢这种亲密的表达方式。那么爸爸用什么方式呢?爸爸们也不知道,他们如果参与育儿,都是用自己的本能。虽然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把父亲当成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但是我们现代社会的育儿环境无形中却是以妈妈为主体的。大量的视频、社群、广告、书籍、工作坊,都把妈妈当成潜在受众,似乎整体社会体系都在支持妈妈去学习育儿知识。尽管也有很多爸爸有偏见,觉得带孩子是女人的事,但对那些真正想学习育儿知识的爸爸,他们没有得到多少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定制的育儿指导。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结果,妈妈们在育儿知识的学习上被过度商业化的信息不断轰炸反而越发焦虑,而爸爸就是一副淡定随缘的心态。
其实育儿跟做管理很相似,爸爸们也许并不看育儿书,但是他们会把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体会很深的经验挪用到育儿上来。爸爸们的淡定,可能源自他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也可能源自他清楚地知道如何为团队设置工作目标,如何组织事情高效完成。我就是经常把自己管理团队的经验用于育儿中,我认为,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孩子的一生中是否存在多条平行成长线,它们会不会成为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以外的竞争力。
02
做孩子知识的守门人
受访者:熊猫爸爸
女儿:9岁
我女儿今年9岁,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我的工作时间很自由,平时我爱好进行“知识考据”,从微博到B站再到公号,无论哪个旮旯里的信息,尊重事实的深度报道也好,鬼畜搞笑的短视频也罢,我都会看一看,习惯使用网络上各平台的收藏功能。但我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会轻易付出信任,如果我怀疑哪条信息有误导,我就会翻遍互联网来寻找更多的论证。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就源于这种擅用一切信息解释一切信息的考据爱好。
广撒信息网
女儿出生前,我的关注点在孩子妈妈的营养和情绪上,女儿出生后我才正式接触育儿知识,最早也是从经典育儿书开始。《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西尔斯亲密育儿法》这类畅销工具书我都买过,我的阅读方法是先把目录看熟,在孩子的喂养中遇到什么问题,就循着目录去找解决方法。我也会关注育儿界里还算权威的微博大V、视频、公号等。但我认为喂养中比起直接照搬别人的经验,观察自己孩子的特点更重要。有时候书里是没有答案的,只能靠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培养出来的直觉。
女儿出生后,因为没有老人帮忙,所有吃喝拉撒都是我和孩子妈妈俩人轮流上,也就养成了我们夫妻俩在育儿上相互合作的习惯,一个人弄一个孩子太崩溃了,还是两个人一起能多少分担一点。到孩子一岁以后,我就参与得更多些,除了陪玩,陪睡,孩子的课外班选择和接送也都是我。在一起的时间长,我也就清楚地知道女儿喜欢什么,她有什么疑问也都喜欢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