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开始裁员 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二 )


文章插图
(90年代办公室画风)
那是外企最辉煌,犹如方糖般甜蜜的年代 。
02 青萍
但就在外企最辉煌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些事情开始出现转机 。
1998年,耶鲁毕业的投行精英蔡崇信放下七十万美元的年薪,千里迢迢跑来马云这里拿每月500的工资 。当时的阿里巴巴只能用“一片荒芜”来形容,别说没有制度、标准,就连最简单的公司登记都没有,蔡崇信到了之后,先帮马云注册了公司,随后把阿里巴巴的员工集合在一起,在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挥汗如雨地从最基本的“股份”、“股东权益”开始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拟了十八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股份合同,叫马云和十八罗汉签字画押 。
很多人都觉得阿里巴巴是草头团队,其实不是的~他们在创始之初,就拥有了国际级别的股权构架和视野 。他们的成功固然有时代因素,也和自身的强竞争力不无关系 。

甲骨文开始裁员 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文章插图
但有意思的是,谈起阿里的成功,大家都能说出个大致原因
可当年的投行精英蔡崇信为什么千里迢迢跑来找了马云,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服众的答案,大家讨论半天也想不出为什么,最后只能一致认定为~
也许这无与伦比的忽悠能力才是马老师真正的必杀技~~~
恐怖的是,十年后,2008年 。
马云的大忽悠术,又一次奏效了,这一次的人,是王坚博士,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2008年,飞速增长中的阿里巴巴,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
他们的用户 。。。太多了~
可能没有人能想象,永远追求用户增长的互联网公司,居然会为用户过多而头疼 。但事实是,当时的阿里,就面临着这个囧境 。淘宝因为涉及海量商品和图片,以及超高频率的搜索次数,数据方面的需求无比庞大 。甚至在2008年时,工程师发现,每天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 98% 。离爆棚就差两个百分点 。
更要命的是,这个问题,花钱也解决不了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服务器用的是老外的,而老外们也没见过这样庞大的数据量 。
2008年,即便中国已经加入 WTO,许多产品出口海外,但在科技领域仍然是个标准的“三无”国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自己的芯片,也没有自己的计算力系统 。
购买国外产品,是所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BAT也不例外
而当时的国外科技产品,大家总结为“IOE”
I(IBM,服务器提供商,他们提供的服务器俗称“小型机”)
O(Oracle,数据库提供商,他们的软件是著名的“甲骨文商业数据库”)
E(EMC,存储设备提供商,他们提供的是“集中式存储”) 。
当年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总结一下就是,前台的网页设计抄的国外,中间的商业模式搬运的国外,后台的数据库直接用的国外 。
手机和汽车行业,这个问题也同样泛滥,芯片是高通的,屏幕是三星的,摄像头是索尼的,自己弄个几十块的外壳,再找工厂组装起来贴上牌,手机就成了自己的 。
甲骨文开始裁员 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文章插图
(在当时的高科技产业里,中国只能吃到最低端的部分)
自主研发技术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大家更多的把力气集中在砸广告,铺销售,拉客户上 。
阿里的数据库,就用的是甲骨文 。
但照搬国外的老路子,在2008年,终于走到了尽头 。
甲骨文开始裁员 为何科技公司频现裁员?难道“科技泡沫”又要来了?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