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信息( 四 )


维持治疗期(时间不定):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 , 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
个体化治疗
药物疗效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 。
让患者和/或其家庭成员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 同时需防止患者过早停药 。
安全监测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 , 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 , 很难推荐适用于全部患者的一线抗精神病药物 , 不同个体对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会存在差异 。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 均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亚型和其他相关精神障碍 。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及疗效
指主要作用于中枢多巴胺D?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 , 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 。常用药物包括:
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甲硫哒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三氟拉嗪等 。
硫杂蒽类:包括氟噻吨及其长效剂、氟哌噻吨及其长效剂、氯普噻吨等 。
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 。
苯甲酰胺类:包括舒必利等 。
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升高、震颤、烦躁不安、不能闭口、吞咽困难等一系列异常)、泌乳素升高、抗胆碱作用(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等)、直立性低血压、嗜睡等 。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及疗效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 ,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受体的阻断作用 , 在精神病学领域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 , 对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 。
常用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等 。
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减少 。
可有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 , 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 , 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 。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工作 , 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病性症状引起的不良后果 , 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 , 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地预防复发和提高社会功能 。主要方法有: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近20年的历史 , 对于那些经药物治疗后仍残留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尤其适用 。
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 , 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大致步骤如下: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 , 形成治疗联盟;对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
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 , 发展应对策略 。
应用“应激易感模式”(指精神障碍的发生主要受到个体易感性因素与应激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及其症状 。
帮助患者应对幻听和妄想等症状 , 减轻其带来的应激与困扰 。
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 , 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与对自我的负性评价 。
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 , 降低复发危险性 , 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