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清楚这并不是孩子情绪有问题 , 有时候能够帮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 当然 , 不要让孩子过于沉溺、依赖这个假想朋友 , 而不和其他人互动或个性变得退缩、不快乐 。
所以家长在理解孩子"假想朋友"的同时 , 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 不要让孩子过分依赖和"假想朋友"沟通 , 而不和家里人以及自己的好朋友们说话 。 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 , 家长们就要注意及时制止 。
文章图片
避免"假想朋友"成为替罪羊
家长要避免孩子把自己的"假想朋友"成为自己犯错误的"替罪羊" 。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很容易推着责任 , 还没有自我意识错误的能力 , 小孩子会为了不得到父母的惩罚而选择把责任推卸到假想朋友那里 。
因为他们内心清楚假想朋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 并且父母看不见他们的"朋友" , 假想朋友"正是这样一个会完全遵照他的指示、配合他的需求 , 而且从不会还嘴 , 更不会威胁到他个人及其所有权的好玩伴 , 所以他们有时候会理所应当的将责任推卸掉 。
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 , 不能任由孩子推卸责任 , 否则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 长期以往 , 家长们就很难改掉孩子的这种行为 , 孩子也会因此而延续孩子的"假想朋友" 。
不要过于干涉
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时候 , 家长不要去阻止或者尽量不干扰孩子的"玩耍时间" 。 但是如果孩子愿意和你介绍他们自己心中的好朋友 , 那么 , 家长可以适当的配合孩子们的"假想" , 即使家长们不能理解和看不见 。
家长可以通过一旁观察的方法 , 来了解孩子日常的情况 , 能不参与就不参与 。 因为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 如果家长突然间打断 , 会很容易让孩子丧失这种学习的机会 , 所以 , 家长只需默默关注即可!
文章图片
逐渐代替"假想朋友"
家长可以为宝宝逐渐找一些真实的朋友 , 而替代假想的朋友 。
通过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真实世界 , 接触更多的小朋友 , 使他对想象中玩伴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 。 比如:家长可以邀请一些小玩伴常常到家里面和孩子玩耍 , 或者经常带孩子出去公共设施和场所玩耍 , 因为公共场所会有很多不同年龄的小朋友 , 也有助于孩子的同伴交往 。
当然 , 孩子也可能会和聊的来的伙伴提到或介绍自己的"假想朋友" , 而小朋友们相互之间是会理解对方的 ,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 , 看孩子是否在和真实同伴玩耍的同时 , 还和假想朋友玩耍来判断假想朋友存在的程度 。
总而言之 , 三到六岁的孩子内心有一种对假想伙伴的需要 , 这种需求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 , 家长不需要过分干涉 。 有时候孩子还能从这些"假想伙伴"中学到很多东西呢!
比如:语言提升 , 交往能力提升 , 自信心和满足感的提升等 , 这些学习都是孩子自己通过自己幻想出来的伙伴而得来的 , 所以家长如果知道孩子有自言自语的情况 , 那一定是还在正在自我成长 , 我们应该支持和重视这位"假想朋友" , 不要过于紧张和排斥 。
让孩子和真实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 , 但是与此同时 , 大人也应该尊重宝宝创造的这个独特的童话世界 , 让孩子在这个世界里尽情玩耍 。
文章图片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 , 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 ,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 , 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 , 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 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 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父母该怎么办?建议参考“空白效应”
- 孩子几岁开始有“性意识”?若这个年龄还不分床睡,会影响他一生
- 一犯错就躲起来?正向利用孩子的“羞耻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 如何才能让孩子更优秀?很简单,让孩子在童年“自由玩耍”就够了
- 逼孩子学艺术真的好吗?聪明的父母会先摸清孩子的“热爱”
- 以前的“丁克”家庭,坚决不生孩子,如今后悔了吗
- 新玩具只玩几天就不玩,孩子“三分钟热度”,父母该如何应对
- 玩具太多会破坏孩子“专注力”,想有效化解,要遵循这4步
- “那个危险,不要碰”,别让父母的担心毁了孩子的“好奇心”
- 孩子胆小?“逼迫”并不能让孩子勇敢,建议用“行为接触改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