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影响了千万家庭 。山东省共有4.3万名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到农村插队,其中有无数女知青,扎根农村历练成长 。她们在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汗如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黑白影像的记录,回望那个年代“铁姑娘”的热火青春 。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我们是压不垮的‘铁姑娘’”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文章插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知青孙桥谊在田间劳动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城镇女知青满怀激情,告别父母,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偏远的农村 。对柔弱的女知青来讲,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劳动关 。在这里,她们第一次操起镰刀收割庄家、第一次抡起锄头平整土地、第一次拿起铁锹兴修水利……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文章插图
1974年,山东曲阜县西石桥大队女知青朱承满悉心照顾家畜 。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 。”每年麦收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因为麦子成熟得快,所以收割时要抢时间、赶速度 。最初,新汶县大沟大队的女知青车萍在割麦子时,经常左右手不协调,不是左手抓不住麦秆,就是右手的镰刀割不到麦秆 。干一天活,双手能磨出许多血泡,但她毫无怨言 。骄阳似火,汗水在女知青的衣服上绘出一幅幅“图画”,成为她们辛勤劳动的见证 。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文章插图
1970年,女知青在果园采摘苹果 。
麦收后,是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的好机会 。在肥城市孙伯公社整修水库时,女知青马桂云带领8位女青年成立了“战山河突击队” 。在工地上,“战山河突击队”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挖河泥工作,忙时连一口热水都喝不上 。此外,她们还要给大家表演节目,鼓舞士气 。由于队员们住宿条件有限,到了晚上,有时会冻得睡不着觉,有时睡着了还会被冻醒 。但她们都克服了这些困难,并按时完成公社布置的任务 。马桂云回忆说:“宣传队在广播中称我们是压不垮的‘铁姑娘’!”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文章插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村里作猪倌的女知青王立琴 。
在艰苦的日子里,虽然女知青的脸被晒黑了,双手结满老茧,但她们咬紧牙关,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关,成为生产队的棒劳力 。
“干活、学习两不误”
与女知青朝夕相伴的不仅有镰刀、锄头和煤油灯,还有随身携带的《毛主席语录》 。无论多么劳累、艰苦,她们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政治学习中 。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文章插图
1970年,女知青胥明新和邹立美在果园学习《毛主席语录》 。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为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争取丰收的报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厉家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厉家寨生产大队女知青张志东回忆道:“厉家寨是毛泽东主席批示的单位,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里的知青更要做学习理论、学习政治的标兵!那时,我们早上起来背《毛主席语录》,晚上回宿舍读书、看报 。白天干活的间隙,也能学上一学,做到干活、学习两不误 。”
青春印记 难忘岁月

文章插图
1970年,厉家寨生产大队知青张志东学习、劳动两不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