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二 )


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投刺祝贺。
所以,即便到了现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对冬至更是重视,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绍兴民间,不仅冬至要祭祀祖先,还要剪纸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谓之“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冬至酒”,怀念逝者的同时联络感情。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节日重大如年
说冬至是一个重大节日,也许有人会笑:有你说的那么重大吗?你还别不信,在漫长的古代,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
冬至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这个日子的特殊性。冬至的“至”,是“最”、“极端”的意思。那这一天有哪些方面的“极端”呢?古人的通行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南端(南回归线),这便是“日南至”(南到了极端)。这一天,包括中国全境在内的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短(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这便是“日短之至”(短到了极端)。这一天,正午时太阳照射北半球的倾斜度最大,太阳的高度最小,物体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最长,这便是“日影长之至”(长到了极端)。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即所谓“阴极之至”。所以,理论上,这一天北半球的气温在全年中应该最低。但实际上,这一天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能够储存热量的大气和水分,此时北半球尚有“积热”可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由于地球对太阳热量吸收和散发的滞后效应引起的,正如夏至也不是北半球温度最高的时候一样。过了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即所谓”阳气始至”。所以,理论上,北半球的温度应该逐渐升高。但实际上也不是,此时北半球每天散失的热量都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积热越来越少,天气也越来越冷,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待到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大于散发的热量时,天气才会渐渐变暖。
冬至|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文章图片
这么一说,冬至实在是一年之中十分特殊、十分重要的一天。它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就会一天天变长。它是一年中日照最少的一天,过了这一天,日照就会一天天多起来。所以,古人说:“春生冬至时。”虽然接下来还有三九严寒,但春天已经在地球的胎腹中开始孕育了,时间一到就会呱呱坠地。
因为这一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初期,周公便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准确测出了冬至的时间,并将其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也就是“岁首新年”。此后千年间,我们国家一直使用以冬至为新年的周历,直到汉代确定使用夏历、以春节为新年为止。作为新年佳节的冬至,你说重大不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