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三 )


汉代虽然确定了春节为岁首新年,将冬至与新年区别了开来,但也同时将“冬至”作为一个固定的重要节日确定了下来,称为“冬节”。从此,“春节”之外又过“冬节”,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朝历代,一直有隆重庆贺冬至的盛大仪式。
仪式盛大如年
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担任了千年的“岁首新年”,确实曾经“阔”过。那时,它是名正言顺的“年”,而不是“大如年”,自然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长期身居要位,人们对它也越来越重视,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盛大的节日仪式和节日习俗。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周代起就有在冬至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们在这一天礼敬天地神灵,目的在于祈求消除疫疾,减少民众的饥饿与死亡。
自汉代确定以春节为新年(大年)后,官方和民间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这个“大年”。到了“冬节”这一天,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官员例行放假。这种庆祝仪式称为“贺冬”,而官员之间相互拜访则称为“拜冬”。《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祭祀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在各种祭祀仪式中,封禅又尤为隆重、盛大。封禅的意思就是祭天祭地,天子在冬至日举行封禅仪式,足见冬至这个节日有多么的重要。《后汉书·礼仪》又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这一天,朝庭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朝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
到了魏晋时期,冬至又有了一个“亚岁”的别称。每逢这一天,晚辈都要向长辈拜节。《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其热闹程度在许多地区不亚于过年,“亚岁”之称名副其实。唐朝时,官吏有七天的冬至假期,和新年假期一样长(寒食和清明假期只有两天)。在宋代,冬至的地位堪比春节,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时期,庆祝冬至的仪礼显得更为隆重了,皇帝要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说。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清代的《清嘉录》中说:“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古就有春节祭天、祭祖的传统,感恩天地赐予,祈求祖宗护佑。与此同时,也一直有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同样是为了感恩天地赐予,祈求祖宗护佑。因各地礼俗不同,祭天、祭祖的形式也有别。在南方许多地区,至今保留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影响巨大如年
冬至|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文章图片
作为中国第一大节的春节,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对后世影响巨大。作为“亚岁”和“小年”的冬至,千百年来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样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冬至的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上。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五千年历史,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而以冬至为中心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产生着重大影响。冬至,是二十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汉武帝时期,将以冬至为中心的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它们的名称上,这些名称,高度概括了那个时段的气候或万物生长状况。如“雨水”,说的是到了降雨的时候,是时候翻土和播种了;如“谷雨”,说的是雨量充足,谷物茁壮成长;如“芒种”,说的是小麦等带芒的作物开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