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二 )


“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 最重要是建立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
当他的自然需求得到满足后 , 才能更进一步开展社交等行为 。
但是过早寄宿 , 会导致孩子连最基础的都没有建立起来就跳到了下一个步骤 , 这很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养成 。
2
过早寄宿
错失孩子习惯养成的黄金期
耶鲁哈佛大学研究指出 , 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 。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
80%~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
图源:网络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也认为:人的行为 , 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
而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过程 , 一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 , 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 。
这个阶段 , 孩子最好的老师肯定是父母 。
而托管班和寄宿学校在这两方面做的都不够 。
一是 , 人力有限 , 一个人得看好多个孩子;
二是 , 托管班的商业本质和教育的“约束”性质是相互抵触的 。
每一对父母 , 都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 为以后学习、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 。
但如果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去“寄宿”生活 。
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 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顺利建立 , 孩子也容易沾染坏习惯 。
“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近年来 , 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教育风气下 , 寄宿孩子数量越来越多 。
尤其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 , 超前教育十分普遍 。
全托幼儿园和各类托管所也遍地开花 。
“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但是 , 孩子教育是上去了 , 那孩子心理呢?
脑神经科学证实 , 早期情感发育不良 , 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 , 使其结构异常 , 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 。
据《中国自杀儿童报告》数据显示 , 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 ,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2.3倍 。
从近年来各类儿童自杀案件上就可以明确的看出 , 这恐怖的数据绝对是存在的 。
河北省小学生平板被老师没收公开批评 , 选择跳楼;
武汉中学生被家长当众呵斥教训 , 在家长走后选择跳楼;
呼和浩特小学生自杀跳楼 , 称自己患有抑郁症;
浙江中学生跳楼......
在最需要父母陪伴引导的时候 , 让孩子独自建设心理的后果:
轻则是伴随一生的不安全感 , 和埋藏心底容易自卑、退缩的心理阴影 。
重则造成严重心理问题 , 甚至危及生命!
而留守儿童的问题 , 则属于过早寄宿另一端的极端情况 。
据统计 , 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70% , 并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 , 性侵害、拐卖、虐待等针对留守儿童的刑事犯罪也屡屡发生;
留守儿童中 , 孤独、自闭、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在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期 , 行为培养的黄金期 。
极度缺乏父母之爱的陪伴 , 由此导致的苦果 , 谁来咽?!
3
过早寄宿没得选?
菌菌有话要说
菌菌很能理解父母们的无奈与艰难 , 很多时候现实不容我们选择 , 陪伴孩子与工作养家不能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