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走进学生心灵 共建健康心理

□江安县夕佳山镇蟠龙小学校 刘泽健
【摘要】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在应对压力和突发事件时,能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学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健康成长。这需要家校的协同努力,共同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变得畅通无阻!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校共谋换位思考陪伴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是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幸运的,那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如何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阳光孩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家校共谋——以孩子为本
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亲情是家庭的润滑剂,良好的亲子关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感情沟通,让孩子感觉到哪怕在学习上压力很大,回到家里也会有坚强的后盾。注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他们通过温暖、理解、民主的培养方式,给予孩子正确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经常和孩子交流各种事情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自己的信任,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家长公正评价孩子的表现,允许孩子犯错,用心听取教师的建议,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孩子的方法。对孩子关爱要有耐心、恒心。构建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家庭氛围。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共同守护孩子心灵。
二、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孩子主体
涓涓细流,以情抒情。教育是一门感情的艺术。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精心授业,而且还表现在业余时间能主动去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兴趣等方面。班主任给学生的爱,应该比母爱更细,更纯;应该比父爱更广,更高。要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更加有亲情,班主任就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以涓涓细流,让学生感受爱的甘露,而这种爱必须更细腻而具体。用情打动孩子的心灵,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以朋友身份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走进孩子。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与孩子交流把“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这是交流畅通的关键,与孩子共情,走进孩子的心灵。
三、换位思考——注重情感教育
作为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在表达不良或过激情绪之前,先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学生的情感,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症下药,以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反之亦然。原谅孩子错误,宽容孩子不完美,允许孩子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让孩子觉得你是理解和包容他的。扔掉自己的抵触情绪,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
四、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提升素养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陪伴。作为家长,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陪伴孩子,提升自己的素养,起到榜样作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良好的方式和态度与孩子交流,在生活中对发生负面信息不夸大、不掩饰;让孩子接受事实本来面目,不管发生什么事生活节奏要稳定有序;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过分强调一致性,不和别的孩子硬性比较,鼓励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