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么笨呀?”贬低孩子的话说多了,孩子就真的变笨了
“你怎么这么笨呀?”贬低孩子的话说多了 , 孩子就真的变笨了
孩子上学以后 , 辅导作业成了父母最大的难题 , 正是应了那句话——不写作业时 , 母慈子孝;一写作业 , 鸡飞狗跳 。 如果说写作业是小打小闹的话 , 那么考试结束后 , 绝对是一次大的爆发 。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性 , 父母说得最多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笨呀 , 每次考试都不及格 。 ”
文章图片
【“你怎么这么笨呀?”贬低孩子的话说多了,孩子就真的变笨了】成绩好的孩子就能幸免吗?当然不是 。
只要孩子的分数不是一百分 , 哪怕是99分 , 父母也不会满足 。
父母这时候就会说:“你怎么总是这么马虎 , 会做的题都能做错 。 ”
在功利心比较轻的父母眼中 , 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点 ,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 在对孩子的评价时 , 父母常常喜欢用“总是”、“每次”等绝对性的用词 , 以偏概全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 长此以往 , 屡次被质疑的孩子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
文章图片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1967年 , 美国心理学家赛力格曼用一条狗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 , 然后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结论 。 一开始 , 他把狗关进一个笼子里 , 笼子里有一个蜂鸣器 , 下面铺上电击器 。 只要蜂鸣器一响 , 笼子里的狗就会受到难以忍受的电击 。 由于笼门被锁死 , 狗狗多次尝试打开笼门 , 都没有成功 , 只能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 。
几次试验之后 , 他改变了实验方法 , 这次只有蜂鸣器 , 没有电击 , 也没有锁门 。 当蜂鸣器按响以后 , 狗并没有想法逃出去 , 而是直接躺地上呻吟和颤抖 ,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
大多数家庭中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文章图片
在很多家庭中 , 父母都扮演了实验组织者的角色 , 孩子就像笼子里的狗狗 。 当我们不停地和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粗心”的时候 , 就是不断地在按响家中的蜂鸣器 , 一次次暗示孩子你真的很笨 , 很粗心 。
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 孩子就会像实验中的狗狗一样 , 明明有一扇成功的门摆在那里 , 孩子们也不愿去尝试 。
父母的“暗示”带来的恶性循环
文章图片
父母无意识地、频繁地指责、暗示孩子很笨、很粗心时 , 事实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孩子的能力 , 否定孩子的努力 。 孩子每一次的努力换来的不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励 , 而是变本加厉地指责和谩骂 , 挫败感油然而生 , 自己也开始觉得“我真的很笨”“我真的不行” , 内心非常痛苦 。
最终 , 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 孩子认为反正我怎么做也不会成功 , 父母也不会满意 , 于是就会变得不求上进 , 放任自我 。
如何让家庭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文章图片
家庭教育是良性循环 , 还是恶性循环 , 关键就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机会的把握 。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做错事时”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 事实上最佳的教育时机是“孩子做对的事情”的时候 。
当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时 , 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得到认可 , 内心产生的就是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 经常被父母肯定和鼓励的孩子 , 成就感就会不断增加 , 做事也会更有信心 , 因此他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快乐的 。
- 小时候过新年穿新衣,现在新年你们会给孩子准备特别的仪式感吗?
- 行程卡|行程卡带“*”会被隔离吗 行程卡带星号要核酸检测吗
- 行程卡|行程卡带星号影响出行吗 行程卡星号怎么去掉
- 张艺谋|张艺谋讲狙击手和长津湖的区别 你怎样看待这两部电影
- 到了孕晚期,这几个“卸货”的信号,孕妈们要注意
- 备孕干货来了,正在备孕的你别慌,学会找准排卵期“好孕”来得快
- 无影手奶爸|“无影手奶爸”抱着娃“偷吃”雪糕火了,娃就说是不是玩不起
- 宝妈|如果流露出5个迹象,父母不用藏着掖着,说明你把孩子教育的很棒
- 目标感|孩子懒惰没有目标?比定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