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脚心都热是怎么回事 气郁发热的症状特点是( 二 )


寒邪之积,自古有论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九治食癥诸方》云:“积则生;冷了就生了 。”外寒可以单独为病,也可以与内伤因素结合伤人 。寒邪入侵,脾阳不动,湿痰内生,阻滞气机,导致积滞之证 。如果痰浊气滞逐渐导致血瘀、瘀血,则为积滞之证 。《灵枢百病始生》说,“脾胃之间,寒热不反复,邪气稍至,积而不留,聚而不散 。
还有外感寒邪,并发情志内伤,饮食不当,导致寒、痰、气滞,脉络不畅,阴血积聚 。如《数命号123》中有“怒伤内,风寒袭表,气逆血寒,凝为结”的表述 。
4.他的病是次要的 。
聚集性疾病与情志、饮食、外因有关 。而引起症状积聚的原因多见于其他疾病,如久治不愈或病入膏肓,导致邪气郁结,脏腑不和,气血不畅,气滞痰瘀 。比如胁痛,可由肝胆气滞或湿热蕴结所致,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瘀血而逐渐成为症状 。黄疸后,或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湿邪萦绕,阻滞气血;或慢性疟疾、肝脾不和、血瘀等 。均可导致气滞、痰凝、血瘀、肿块、积聚等证候 。
第二,发病机理
肝脾是疾病聚集的主要场所,聚集参与其中 。
肝脾胃肠 。肝藏血,主疏泄,能调气机;脾统血,主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人之一身气血运行,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 。如肝失疏泄,气不畅达,血失所藏,则气滞气逆而成聚证,日久瘀血阻于脉络而成积证 。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度,痰湿凝聚,血停滞涩,成为积聚 。而胃肠腐熟传化功能失调,引起腑气不通,既可聚而为患,又致伤脾而使积聚加重 。
本病虽有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但病机关键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阻于腹中,积与聚病因有所侧重,病机证候亦有区别 。因气机阻滞,痰气交阻,食滞痰阻等以气滞为主者,多成聚证;因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以血瘀为主者,多结而成癥,发为积证 。由此可见,本病病理因素虽有气滞、痰凝、食积、血瘀,但以气滞、血瘀为主 。
就病理性质而言,聚证多邪实,因肝脾胃肠功能失调,气滞痰阻食积,病邪时聚时散,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而正虚不显 。积证则初起因气滞、血瘀、痰凝,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多属实;日久病势较深,邪留不去,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病邪痼结,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 。
本病病理改变较为复杂,积证可由聚证转化而成,亦可不经聚证而直接成积 。在病变过程中,气滞可致血瘀,痰凝血瘀亦可阻滞气机,如此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进展,而癥积因瘀血痰浊内结,气机不得宣畅,或正虚邪实,气滞血瘀痰凝更甚,则积块增大更快 。脾胃运化日衰,影响精血化生,正气愈虚,积块留着难消 。若肝脾统藏失职,或瘀血灼伤血络,可致出血;若痰湿化热,湿热蕴结中焦,可出现黄疸;如气滞血瘀水停,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鼓胀之征 。
本病的形成与转归和人体正气强弱有关,形体壮实,正气充盛,气血流畅之人,不致郁滞为患,则积聚无从发生 。而形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之人,其气血运行迟缓,一旦邪犯,则气血郁滞,转而发生积聚 。积聚既成,正气尚盛之体,郁滞可随气血流畅而散,病可向愈;虚弱之躯,往往气血运行更加迟缓,病益趋盛,或积聚日久,耗伤正气,相互为害,致正气益虚,病邪日甚 。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