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朋友参加家长会,老师跟她说:“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向了。希望家长能多引导引导,下学期开朗活泼一些。”朋友知道老师是好意,她也时常担心孩子内敛的性格,在集体中不受欢迎。但由于她自己性格偏文静,便忍不住有些疑惑:“内向,真的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文章插图

无独有偶,布谷妈看过一期TED演讲,主讲人苏珊·凯恩,在9岁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那年她参加夏令营,妈妈为她整理好行李箱,里边装满了书。这对她来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她们家的日常活动就是看书。她以为的夏令营,是十几个女孩围在一起惬意地看书。但没想到,夏令营更像是个派对,一群人吵吵闹闹。她好不容易等到派对结束,便急匆匆赶回宿舍看书。当她捧起书时,同宿舍的一个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安静?”当时,她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大合群。

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文章插图

但她依然选择一有空就窝在床上看书,终于没多久,她的领队就忧心忡忡地走过来说:“你要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一点。”言下之意就是:“你这样子,大家很难喜欢你。”虽然很不情愿,但她还是选择了放下书本,融入喧闹的团队中。经历了这样一个事,她开始变得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外向起来?”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她放弃了作家梦,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她也尝试参加各种聚会,逼自己融入社交。【 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文章插图

但兜兜转转很多年后,她最终还是回归写作,当了一名作家。而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这些年,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损失。有人说,这只是个例,内向性格终究是不好的。真是这样吗?一:内、外向性格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内向”的概念。一到放假,就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这样说自家孩子:“天天呆在家,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学玩。你看谁谁谁,一有空就和这个聚和那个聚,人家多开朗大方啊。你这每天闷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在我们的意识里,外向爱出门浪的孩子“吃得开、善交际、有出息”,而内向宅在家的孩子易“被排斥、没朋友、常吃亏”。然而根据卡尔·荣格的理论,一个孩子喜欢“独处”或是“热闹”,这是他性格的因,并非果。

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文章插图

这么说吧,我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安静地待着,当然,偶尔也怀念一群人热闹的时候。(卡尔·荣格认为,世界上没有纯外向或纯内向的人,一般两者兼有,只是多少的问题。)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遥控器,当我没电的时候,我需要通过休息或独处,从我自身内部来补充能量。这就像给遥控器安装一节电池,它自己就充好电了。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当他觉得没电时,他急需从朋友、社交中获得能量。这就像给遥控器找一个充电器,从外源获取力量。

内向|“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谁更有出息?现实会有些打脸
文章插图

所以,社交,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是在损耗能量,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补充能量。相反,独处是给内向的人充电,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损耗。孩子爱“热闹”还是爱“独处”,不是他性格选择的结果,反倒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二:性格形成的时期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科学家们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给6个月大的婴儿准备了些玩具,比如一碰就会突然弹出小丑的盒子、走着走着突然翻跟头的狗、以及带着面具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