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汤为何被称为群方之冠 桂枝汤组成( 二 )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
整体审查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诊断疾病时,整体观念是指考虑整个人体(内部)和自然环境(外部)或“内部和外部检查” 。看病合参是指希望、气味、提问、四诊并举,全面收集辩证治疗所需的各方面资料 。病变的结合是,要明确诊断所患的疾病和所属综合症,将辨证论治和辨证论治结合起来 。辨别病症,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的“辩证原因” 。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症状和体征不清楚的患者、试验诊断或仪器检查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特别是,可以开发和引用诊断中使用的工具,如脉搏、舌头诊断、腹部诊断等,使一些诊断手段客观化 。运用声光、电、磁学等知识,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实现了中医学的远程诊断,这些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苗头 。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分析性思维 。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
结合中医基本理论理解药性分类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舒明浩123理论与中医理论相通 。例如,中医的原因包括风、冷、暑湿、干燥、不育音 。中药相应地具有祛风、降温、除湿、干燥、泻药的功效 。
八强辨证有表、利、冷、热、虚、实、阴、阳等八大综合征,中药分别有解表、温、清、散、保、泻、阴、壮阳等功效 。中医有骑兵、血病、痰病等,中医也有道理或观点、活血或补血、痰 。
等功效… 。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 。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 。
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 。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
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 。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 。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 。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因为有毒只可用0.3-1.5克 。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 。
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 。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 。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 。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