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汤为何被称为群方之冠 桂枝汤组成( 六 )


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辦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绥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
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內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 。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
以上内容简单总结,学医不易,想独当一面,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
欢迎指点交流!
伤寒论第151条何解?关键词:太少并病证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一条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
文意:
伤寒六七日:外感病得了六七天,已经到了过经的时间 。即按时间推算,太阳经的病邪,有可能向 少 阳经发展,但发展不发展,不取决于时间,而是取决于少阳经有没有内伤,有则过之,无则不过 。
发热: (此时,症状之一),发热 。
微恶寒:(症状之二),微恶寒 。
支节烦痛::(症状之三),四肢关节痛得人心烦 。
以上三个症状,为太阳经伤风症状 。
微呕:(症状之四),轻微发呕 。
心下支结:(症状之五),脘胁部如有物堵塞支撑,也即胸胁苦满之轻者症状 。以上两个症状,是少阳经热郁症状 。
外证未去者:(这是太少并病证),如果太阳经症状没有消失的话 。
即前三个症状还在 。
柴胡桂枝汤主之:(这种太少并病证),用柴胡桂枝汤主治 。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劈)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从此方的组成看,属人参桂枝汤与柴胡汤相合 。也即两经双解方剂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 。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 。其意义有二:
其一,讲述了一个少阳胆经有内伤,内伤为阴虚热化的病人,因保养不慎,太阳经感受风热,又未经及时正确治疗,时隔六七天,在过经时间点,风热外邪侵入少阳胆经,形成太少并病证 。
其二,太少并病的突出问题是气阴两虚,因此,方中重用人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