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二 )


什么复杂呢?行动者的那些“看不见”的环境、角色、情境压力等外部条件就很繁多 , 分析起来就很复杂 。
于是我们(观察者)就自动忽略了这些外部因素 , 而过多地强调(行动者的)个人原因 ,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就这样产生了 。
对于观察者来说 , “他”心中的处事原则是这样的:
别人有别人的特征 , 而我们有我们的情境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文章图片
归因决定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家长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归因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 孩子做了一些错事 , 我们很容易就会以观察者的身份 , 将问题的原因直接归结于孩子本身 。
当把问题归于孩子本身的特质时 , 要想解决问题 , 自然就会要求孩子做出改变 , 而不是改变环境 。
而当我们把问题归结于环境 , 我们要解决问题的话 , 就会对环境使劲 , 而不是和孩子较劲 。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 , 校长认为 , 这些孩子之所以会犯错 , 是因为这些孩子本身就是问题学生 , 是歹毒的 。
所以 , 这位校长是在用对付犯人的方式来对付孩子 ,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关禁闭 。 结果老师越压迫 , 学生也就越来越叛逆 。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文章图片
新老师马修来了之后 , 他其实是无所适从的 。 直到他听到一位老校工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人都说他无药可救了 , 可其实他不是 。 这个小可怜只是需要人理解罢了 。 ”
老校工说这话的时候 , 正躺在床上接受治疗 , 而他受伤的原因是因为“那个小可怜”的恶作剧 。
可他依然没有把孩子犯的错归因于孩子的品质 , 没有认为他无药可救 , 而是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这孩子没有被人理解 。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文章图片
之后 , 马修坚定了他的想法 ,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 , 需要温柔 , 需要宽容 , 需要理解 。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 , 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

马修对孩子的期望不只是嘴上说说 , 他克服很多困难 , 让孩子们组成了合唱团 。 这个时候 , 孩子们不再去玩一些小把戏 , 做一些恶作剧 , 他们把劲用在了一些美好的事情上 。

如果知道这个,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少很多
文章图片
如何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不要上来就用品质评价孩子
孩子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被冤枉了 , 或者被家人不公平对待了 。
如果孩子脾气暴躁、爱哭闹、大人会认为是“孩子性格不好” , 而不会认为 , 可能是家里有脾气暴躁的大人 , 孩子把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给学会了 。
再或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关注不足、满足不够 , 导致孩子总是处在愤怒、不满的状态 。
如果我们想尽一切办法 , 孩子还是不想学 , 我们失望之余 , 会对孩子说“你天生就不是那块料” 。
可我们没有去反思 , 孩子是真的不爱学 , 还是我们认为他不爱学 。 (别忘了 , 有一个效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 你认为孩子聪明 , 孩子就会聪明给你看 , 你觉得他笨 , 他也会笨给你看 。 )
我们没有想 , 孩子不想学 , 是不是咱让孩子学的 , 不是他想学的 , 再或者引导孩子学的方式 , 是不是不太好 。
如何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出了问题要回应 , 而不是反应
《放牛班的春天》里 , 孩子向老师头上泼了墨水 ,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对孩子说“你让我感到羞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