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孩子之间闹矛盾、受了伤,家长不去理论还作出这种反应,教育真“大胆”

在丹麦生活的一年中 , 除了学到很多专业内容 , 对我触动最深的 , 还数该国对幼儿教育的理念 。
和国内的学校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相比 , 丹麦人的做法要“大胆”得多 , 但就是在这种看似“放任”的态度中 , 我体会到了他们对孩子天性的尊重 。
尊重天性 , 自然生长 , 这也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
一年四季 , 幼儿都在户外午睡
虽然生活在城市 , 但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地广人稀 , 人口仅30多万 。 住在这里的人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自然 , 从市区驱车向外开半小时 , 社区密度就已经非常低 , 随处可见各种果树、花草 , 房屋之间有许多绿地和池塘 。
在这些看似无人打理的野地里 , 总会有一大片沙坑 , 沙坑上零零星星地支起秋千、一两个摇摇木马、一个攀爬架……像这样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儿童游戏场地随处可见 , 成为丹麦城市的一个特色 。 社区、学校、医院更是将这类游戏场地作为基础配置 。 不论走到哪里 , 孩子们都能玩上一会 , 不会觉得太无聊 。
沙土地一方面能有效缓冲意外跌倒时的冲击力 , 避免摔伤 , 另一方面给了孩子近距离接触土地的机会 。 走在路上 , 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坐在旁边的长凳上 , 小孩子就在沙坑里肆意玩耍 。 哪怕弄得一身沙 , 家长也不会过多干涉 。
家长|孩子之间闹矛盾、受了伤,家长不去理论还作出这种反应,教育真“大胆”
文章图片

社区里随处可见的沙坑 。
一个定居在奥胡斯的中国妈妈曾经跟我说起 , 有一天 , 她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 , 发现孩子在沙坑中捡了一个牙胶咬着玩 , 吃得满嘴、满身都是沙 , 而幼儿园老师就一旁 , 什么也没有做 。 这位妈妈上前问起来 , 老师却满不在乎地给出了可能让国内家长都难以置信的回答 。 她说:“哦 , 没关系 。 让他去啃吧 , 沙里都是好的细菌……”
把孩子“养”在户外也是丹麦社会秉持的原则 。 年轻的父母通常会给新生的婴儿配一辆景观婴儿车 , 一有机会就把他们带到户外 。 丹麦人大都认为 , 应该让孩子睡在室外 , 充分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 。
这可能与丹麦的地理条件有关 。 丹麦日照时间不长 , 进入冬季后 , 阳光便显得更加奢侈 。 日照能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 , 从而帮助钙吸收 。 在丹麦 ,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 进入漫长冬季后 , 都会通过口服补充维生素D的方式保证身体钙吸收 。 医生通常建议 , 婴儿出生至两岁期间 , 每日必需口服维生素D以满足生长需要 。 但无论如何 , 营养品始终不及自然与机体互动的良性循环 。 一到阳光明媚的日子 , 大人、孩子纷纷走上街头 , 享受阳光带来的喜悦 。
但是 , 不要以为丹麦人只有在阳光明媚时才会出门 。 事实上 , 除了晴天 , 他们也爱雨天、雪天、大风天……在我曾居住的社区有一家复合型幼儿园 , 园内包含托儿所和幼儿园两部分 。 日托接受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 幼儿园主要照顾3岁—6岁的儿童 。 那里的负责人告诉我 , 因为有雨棚保护 , 就算有雨雪 , 也不影响孩子们在室外睡觉 , 所以这里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户外午睡 。
家长|孩子之间闹矛盾、受了伤,家长不去理论还作出这种反应,教育真“大胆”
文章图片

幼儿园里的室外睡眠车 。
不仅如此 , 丹麦人对幼儿成长的基本共识还包括一条:孩子们每天至少要保证在户外玩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 几乎每个丹麦孩子都有几套连体衣 , 这些衣服兼具羽绒服的保暖功效和雨衣的防水功能 , 再配上一双长筒胶鞋 , 便足够抵御风霜雨雪 。